• 72阅读
  • 0回复

《巴山夜雨》为什么没写坏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20
第8版()
专栏:

  《巴山夜雨》为什么没写坏人
  叶楠
影片《巴山夜雨》和观众见面了。
这个影片的文学剧本发表后,就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没有写一个坏人?”我只回答说:“我写了一群人,在中国土地上生活的普通的人民,他们的心灵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看戏的时候,总爱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作为孩子,是可以理解的,在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总是希望世界上是纯洁的,总是希望好人胜利和坏人失败,但是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却是令人不安的。不正是由于对生活,尤其是对人的简单化认识,造成了大悲剧么!在十年浩劫中,把一切事物,尤其是把人抽象地贴标签似地分成黑和红,带来的后果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记得,在历史人物中不也是要分成绝然不同的两种么——法和儒,在文艺创作上,人物不也是分成正反两方面,而且是标着号码:1、2、3……。人是这么简单么?不是的。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无论是肢体还是心灵,都留有自然界和社会给予的痕迹,而且没有绝然相同的,这正是由于客观世界的丰富和复杂。植物分类学家可以把植物分成极细的类目(其实也只是个大概,差异存在于任何两棵植物之中),但没有人能把人类的心灵分出类目来,人们的心灵就象宇宙之中的星辰一样,无穷尽的数量和无穷尽的差异,这正是文学艺术丰富多采的缘故,也正是文学艺术的闪光永不泯灭的缘故。能把天际瞬息变幻的光归类么?能把人的心弦颤动谱写下来么?
因此,我在写《巴山夜雨》的时候,并没预先考虑标签,而是哪个形象浮出来,就写哪个,有时并不依我的主观愿望而改变,也改变不了。
劈雷闪电,真的有雷公电母吗?当然没有。一声劈雷,一次闪电,都是很长很长时间孕育成的,它的形成有自然界很多复杂的参数。人类的一次劫难,也不是偶然出了几个坏人或很多坏人才造成的,它有很复杂的历史的社会的原因。所以我认为,一个作品中出现不出现所谓坏人,对反映生活的本质没有多大的关系。
社会和自然界的丑恶当然是有的,但由于作家的禀赋和爱好不同,如何在作品中处理它,也是不同的。能要求漫画家和风景画家一样么?就象《巴山夜雨》中出现的画家吴凡的一幅木刻:一个小姑娘将一朵蒲公英的花球举到唇边,将要把花儿吹散,这是非常美的。如果有人说,这幅画中缺少一条眼镜蛇,理由是自然界中是有蛇的,那不是笑话吗?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他所写的时代是“安史之乱”,但他并没写残酷的杀戮,他写了死,写了贵妃的死,却是美化了的死——“宛转蛾眉马前死”,这正是作品格调的一致性所要求的。白居易把“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剧的社会原因,留给了读者去想象,不是很好么?《巴山夜雨》没有出现坏人,难道观众没有感到社会上有丑恶和坏人存在么?银幕上出现的所有人物的命运、行动、语言,不正是被那个时代的丑恶所造成和约制着的么?我经常在大海和江河中航行,我特别喜欢在客舱里听旅客们谈话,那些来自四面八方偶然相聚的人们,最容易打开心灵的窗户,他们的谈话常使我体验到人民心灵的美。
这部作品,我原本的意思,是写人民心灵的美,如果观众看过,能从心底升起一线温暖,我就很满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