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领导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采取有力措施 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快 新办起一批寄宿中小学,牧区50%的学龄儿童转入寄宿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21
第1版()
专栏:

领导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采取有力措施
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快
新办起一批寄宿中小学,牧区50%的学龄儿童转入寄宿学校
新华社西宁12月20日电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各级领导扎扎实实地抓教育,使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这个州以畜牧业为主,过去文化教育比较落后,十年动乱期间,这里的民族教育事业又受到严重摧残。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民族区域自治效能的发挥。自治州党委回顾历史经验感到,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加速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材,已成为迫切的任务。
这几年,他们确定牧区要以办寄宿制学校为主,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牧区。今年年初,他们从牧区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全州发展民族教育的3年规划。由于州委重视,各级领导都纷纷下到牧区认真抓好教育。祁连县委书记到偏僻的野牛沟公社可可里大队搞社会调查,帮助那里解决实际困难,使停办多年的寄宿小学又重新开办起来。海晏县委分管教育的一位副书记,先后4次到青海湖畔的甘子河公社帮助整顿学校,使原来只有6名学生的公社寄宿小学增加到60人。
州委重视教育,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而是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教育工作。1979和1980两年中,全州牧区教育基建投资就有1,078,000元,相当于自治州建立25年来教育基建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今年,全州基建投资的70%用到了牧区教育上,为牧区社队学校新建校舍24,000多平方米。州委还确定,今后全州牧区寄宿小学统一发放助学金,免收学杂费,这样,加上社队集体供给学校一部分酥油、肉食,以及学生勤工俭学的收入,基本上减除了家长对子女入学的经济负担。
州教育部门还抽调有办学经验的教师组成工作队,协助边远牧区办起30多所寄宿小学。去年以来,全州又选调了287名公办教师,充实到牧区各寄宿小学,同时,经过考核,把当地28%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这个州还发动社队积极办教育。许多社队每年自愿从公共积累的资金中提取适当比例,用于发展教育。两年来,全州社队拿出来办学校的经费已达96万元。他们为学校准备了桌凳、被褥、灶具等,给学校调拨了奶牛,划出建立校办牧场用的草山。使师生们喝上了奶茶、吃上了酥油。各生产队给民办教师记同等劳动力的工分外,还把国家给的生活补助费全部发给教师本人。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具体,这个州的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州新办起4所民族寄宿中学和42所社队民族寄宿小学,牧区已经有50%的学龄儿童转入寄宿学校学习。在一些条件较好的牧业定居点上还办起了26所民族走读学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