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读列宁文章引起的感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24
第5版()
专栏:

读列宁文章引起的感想
李清泉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问题,最早提出党应当领导文学的是列宁,那篇著名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发表于1905年,算来已75年了。我把这篇文章重读之后,不禁感慨系之。
在我们的实践中,党对于文艺的领导,比列宁所说的范围宽广多了,严密多了,繁复多了。强调加强党的领导是完全应该的。但是,有些同志,往往把体现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之外的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当作党的领导。有敢不听者,就以反对党的领导论处。无怪有些人,一听说加强党的领导,心中不免惴惴,看看究竟将怎样加强法;而有的同志一说要加强党的领导,不看形势的发展变化,不加思索地仍想按老规矩办事。有的人希望看到改善,有的人却只热衷于照老样子加强。我感到是有这种分歧的。
列宁文章中如下一段话,现在感兴趣的越来越多了:
“无可争论,文学事业最不能作机械的平均、划一、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列宁还说,“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的文学部分,不能同无产阶级的党的事业的其他部分刻板地等同起来。”在这些话之前,继续冠以“无可争论”。列宁文章的主旨,是要把文学事业纳入党的整个事业之中,要由党来领导。我们今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张党对文艺加强领导,是符合列宁的思想的。在列宁的思想中,实现党的领导和这些无可争论、绝对必须保证的部分,构成为完整的、统一的整体。可是,在我们的实践上,有些同志往往容易把党的领导推向极端,又把这些“无可争论”和“绝对必须保证”的部分,加以抛弃,甚至加以践踏。
为什么文艺领域过去有那样多打棍子、戴帽子、揪辫子的事?为什么创作上公式化、概念化倾向难以克服?为什么所谓行政方式的领导长久不得解决?……这一切,岂不都与破坏了列宁提出的关于党对文艺事业领导的完整理论相关联么!
当然,从更广阔的背景上观察,这也和长期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有关,与权力过分集中有关,与极左思想和不停顿的政治运动有关,与封建家长制意识有关。所以没有更广范围内的改革,没有政治上的改革,单独改革文艺也是难的。
文艺形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多样。在物质生产上我们已经集体化、工厂化了,我们把物质生产上的单个方式,称之为落后方式。但精神生产却主要还是单个的劳动方式。我们有过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这种可称之为装配式的文艺生产。实践证明,这是完全不能奏效的。文艺生产,主要由个体去进行。我们常说的风格,就是作家、艺术家得到充分显示的创作个性,舍此便无所谓风格。
列宁正是总结了千百年来的文艺创作实践,在强调文学的党性原则的同时,以“无可争论”和“绝对必须保证”的严格态度,要求如此这般地去实行党的领导。文艺规律是个包罗极广的概念。但是我认为,列宁所说的这些话,正是文艺规律的精髓!
为此,我认为,体制也好,作风也好,人事也好,办法也好,均应有利于文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此的要兴,有背于此的坚决革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