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愚公移山”精神还要发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26
第8版()
专栏:

“愚公移山”精神还要发扬
何北仁
前些时,有人把我们工作中的某些错误,说成是受了北山愚公的影响,为了正本清源,还去“考之”《列子》,发现这位一直受人尊敬的老者,原来是一个头脑僵化、靠了“凭空的幻想”而“扭天行事”的人;还说他的热心肠,“只能算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小生产者的‘狂热’”,而“智叟的意见却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于是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北山愚公的那种“精神状态”要不得,而智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却是万万少不得的。
看来,要实事求是也实在不容易。因今诛古,殃及寓言的作法,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何况又是先定死了结论,才去“考之”;更何况不顾这寓言的本义,作了无论怎样理解“都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引申呢?这样“考”出来的结论,也就有些靠不住。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有它固有的命意,作者设置了一位“傻老头”、一位“精老头”相对立,也是寓有褒贬的。寓言中北山愚公原有的“精神状态”是:敢于面对和正视困难;坚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排除困难,争取胜利。其中决没有什么“狂热”。而智叟的可笑,在于他听天由命,无所作为,遇到困难而又自以为聪明通达,反而认为别人的实干是太傻。原来的这种命意和褒贬,是不能由各人的不同的理解来改变的。
晋代的张湛在对这则寓言的注中说:“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又说:“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欤?”鲁迅作《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对“聪明人”和“傻子”,取了同样的态度。后来他又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中国的脊梁中,就有着众多的愚公。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正是由世世代代的愚公们肩负着重担,开掘着前进的道路的。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在闭幕辞里,引用了这则寓言故事,目的是要大家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相信中国是中国人民的,而不是反动派的,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革命一定要胜利”的信心,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同时又形象地说明,全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共产党的“上帝”,中国共产党早就下定了挖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两座大山的决心,只要我们象愚公那样坚持不断地工作,就一定会感动我们的“上帝”,起来和我们一道挖掉这两座大山。毛泽东同志阐发的“愚公移山”精神的巨大力量,早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就被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证实过了。
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确发生过用“愚公移山”来鼓励“狂热”的事,使我们吃了很大苦头。但那毛病并不在于“愚公移山”的本身,而是在于:一,指导路线有些左了;二,“上帝”转成了“愚公”,而“愚公”却变成了“上帝”。这实际上也是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毁坏。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就要改正这两个毛病,不能把“愚公移山”精神理解为“小生产者的狂热”,也不能把无所作为、回避困难的态度理解为实事求是。狂热者确曾把两者混同起来,而我们应该是实事求是地把两者区分开来,还“愚公移山”精神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在清除“狂热”时,也把它们混同一起,连“愚公移山”精神也清除掉。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确还有“问题成山”,“困难成山”要挖。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有了正确的指导路线,现在的问题是,要象毛泽东同志在《愚公移山》中说的那样,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起来,从而用我们的行动去感动我们的“上帝”——人民群众,使他们甘心情愿地同我们一道进行同心同德的奋斗,去争取胜利。当前国民经济调整中遇到的障碍,不就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大山吗?只有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才能把它“挖掉”,回而避之,或者“绕开走”,恐怕都是行不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