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实行机械动力与人畜力相结合——谈谈我国农业动力的现代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29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实行机械动力与人畜力相结合
——谈谈我国农业动力的现代化
高尚全
农业使用什么动力,是区分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农业由机械动力逐步代替人畜力的过程。怎样认识和掌握这个过程,是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农业机械化的新情况
一提起农业现代化,人们就会想起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实现全盘机械化的情况,一个人种几百几千亩地,可以养活几十个人。有的同志就以为,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也要很快达到象它们那样的水平,于是就提出要搞全盘机械化的试点县,就可以不重视人畜力和半机械化农具了。这种看法是脱离我国实际情况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中央两个农业文件,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普遍执行,劳动组织规模的划小,社员分配与公共积累比例的变化,给农业机械化带来一些新变化。
一是农村对中小农具的需要量有较大的增长。主要的半机械化农具增长幅度是50%左右,有的地区高达一倍以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1979年共销售打谷机1,500台,今年可销2,500台。据湖南常德地区供销社对27个公社、72个生产队的调查,今年需要购买的中小型农具约比去年增加40%。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地区,过去积压多年的山地犁,现在成了热门货;停产多年的水车,不少社队要求购买。
二是耕畜和半机械化运输工具需要量越来越大。自留地、自留畜政策落实和地块变小后,农民要求多供应一些黄牛、毛驴以及大车、平板车、手推车等。青岛车辆厂今年生产的手推车已脱销,连明年计划生产的100万辆,也全部签订了销售合同。
三是大型农机具的销售量明显下降。据1980年1至9月累计,农机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中型拖拉机下降32%;机引犁和机引耙下降40%。
为了适应农业的新情况,解决农业机械化的新问题,各有关部门应当转变重机械化、轻半机械化的思想。制造部门、供销部门要根据农村市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多安排农民迫切需要的半机械农具的生产;同时加强半机械化农机具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改进和发展新品种;做到产品对路,供应及时,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二、机械动力与人畜力相结合不是权宜之计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农业动力的现代化也不例外。美国的农业,经过了人畜力耕作阶段,畜力与机械动力耕作并存阶段和机械化耕作阶段。从19世纪中叶广泛使用半机械化农具,到194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大约经过了90多年的时间。我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又可借鉴各有关国家的经验,从半机械化过渡到机械化、从人畜力过渡到机械动力的时间可以缩短。但是,我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贫穷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现农业动力的现代化,有它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第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是同时进行的。一些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因而,工业就有能力提供大量的、质量好的、便宜的技术装备。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低,技术落后,为农业提供的油料、电力、钢铁、橡胶以及交通运输等条件较差,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困难较多。半机械化农具受上述条件制约较小,而且结构简单,绝大多数农机厂都能制造。
第二,我国的底子薄,农村的购买力低。虽然采取了逐步降低工业产品价格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但是工农业产品之间仍然存在不等价交换。目前集体经济还很薄弱,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购买现代化的农机具,而半机械化农具价格低,适合农村购买力水平。
第三,我国农村劳动力多,活劳动便宜,物化劳动贵,使用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比较紧张,活劳动贵,物化劳动比较便宜,使用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高。我国农民使用现代技术装备要有一个普及和提高的过程。半机械化农具适合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特点,而且容易使用管理。
第四,我国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复杂,作物种类繁多,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很低。半机械化农具容易符合不同地区的农艺要求,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许多半机械化农具,经过改革提高,可以发展成为适合当地条件的机械化农具。
实行机械化与半机械化并举、机械动力与人畜力相结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针。所谓相当长的时期,不是三年、五年,也不是十年、八年。就是到了机械动力占了重要的比重,也仍然要注意人畜力的利用问题。加拿大是一个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但至今还有地方使用马拉收割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从长远来说,总有些地方还要靠半机械化和人畜力。
半机械化农具比之旧式小农具,能大大提高工效;比之机械化大型农具,虽不够先进,但是花钱少,收效大,节省能源,而且地区适应性强,操作简便,制造和维修比较容易,适合集体经济和农民现有购买力。因此,应当十分重视半机械化农具的生产和推广工作。那种坐等机械化,看不到半机械化农具作用的思想和作法是不正确的。
三、关于“以机代马”和“两套成本”问题
农业生产中,用机械动力逐步代替人畜力,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以机代马”不能操之过急,其速度应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要看有没有那么多的农业机械;二要看有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购买农业机械,即使有国家贷款,还要看偿还能力;三要看有没有那么多的燃料供应;四要看有没有那么多合格的操作和管理人员;五要看有没有与机械相适应的道路。农业机械是一种商品,农民是否要买机械,关键在于买了机械使用后所节省下来的活劳动,能否创造出比所消耗的物化劳动更高的价值。如果急于求成,过早地否定畜力的作用,就会欲速不达,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是一些农业发达国家,“以机代马”也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例如,美国从1910年开始搞农业机械化,到1918年农场保存的拖拉机已由1,000台增加到8.5万台,但作为耕畜的骡马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2,421万头增加到2,672万头。到194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耕畜仍保留了1,447万头。我们不能凭主观愿望和行政命令的办法,来加快“以机代马”的速度。
我国南方一些水田地区,目前为什么普遍实行“牛耕机耙”(即用牛犁田,用旋耕机进行碎土),不能“以机代牛”?这种情况的存在是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和农机具的性能分不开的。南方丘陵山区多,地块小,不少地方无机耕路,有的水田泥脚很深,拖拉机下不去,只能用牛或人耕作;南方不少地区山多、草多、人多,饲养牛比较合算;牛耕机耙还可补充农用动力不足,加上目前拖拉机配套犁仍不适应水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硬要“以机代牛”是不现实的。
在机、马、牛并存阶段,出现“两套成本”或“两套锣鼓唱一台戏”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矛盾。就大多数地区来说,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既离不开农业机械,又离不开畜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效用,把农业机械解放出来的人畜力,组织转移到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上来,广开生产门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辽宁省盖县把季节性和部分常年性多余的畜力用来搞短途运输,发展工副业生产。这样,“两套锣鼓唱一台戏”变成了“两套锣鼓唱两台戏”,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为集体和社员个人多增加了收入。
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广大牧区,有大量的畜力。使用畜力原动机,可带动脱粒机、铡草机、剪毛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在一些地区发展人力机械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北方平原使用人力胶轮车,深受群众欢迎。它结构简单,轻便耐用,价格便宜,用途广阔,使用方便。在南方水田地区,自行车成为一种很重要的短途运输工具。手摇碾米机,是一种适合山区的人力机械。发展人畜力机械,可节省能源,减少污染,农民买得起,用得好,何乐而不为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