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播种者,你培育的果实将永存——记中捷文化交流的辛勤园丁普实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29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播种者,你培育的果实将永存
——记中捷文化交流的辛勤园丁普实克
蒋承俊
25年前的一天,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举行的欢迎朱德元帅的大会上,我见到了一位颇有学者风度的中年人,他走上查理大学礼堂的讲坛,用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致欢迎词。“这是谁?”我问邻座的一位老同学。“他就是雅罗斯拉夫·普鲁谢克博士,也就是许多中国人所熟悉的著名汉学家普实克教授,普实克是由他自己取的一个中国名字。”
今年4月7日,这位中国人民的真挚朋友的心脏,停止跳动了!
普实克于1906年生在布拉格。小时他就被“神秘的中国”所吸引,爱上这个文化悠久的古国,决心“透过令人迷惑的陌生的方块字体”了解中国;特别要把这个国家的文学介绍给捷克读者。他先后在布拉格、瑞典的哥德堡、德国的哈雷和莱比锡等地学习和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学。
1932年秋,普实克来到了中国,在北京住了两年。他曾谈到当时自己的想法:“认识新的中国的最好途径也许是新的文学,于是我走访当时被称为所谓新文学运动主将的胡适教授。这次访问却叫我上了大当,胡适教授表示他对新文学已经一点也不感到兴趣了。”于是普实克去找鲁迅。他常说:“鲁迅对于我来说是通向中国生活之页——中国新文学、旧诗歌与历史等等的一扇大门。”30年代起,他就开始翻译、研究鲁迅的作品。他是第一个把鲁迅的《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翻译成捷克文,介绍给捷克读者的。
普实克认为,鲁迅的著作给他打开了一条理解中国文学、文化以及它整个发展过程的道路。他说:“鲁迅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向中国人内心的道路,教导我如何去爱他们。”《阿Q正传》“终于使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沉思的、受着苦难的、主要是正在努力着的中国!”“读了鲁迅的小说就使人体会到生活的悲剧是何等的相似,它与整个世界是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而处处相通。因为生活到处相同……在中国和欧洲是同样的痛苦。”
鲁迅对于普实克介绍中国文学的努力十分支持,曾给他的译著写序言。鲁迅一次在给普实克的回信中写道:“……您要将我的《呐喊》,尤其是《阿Q正传》译成捷克文出版,征求我的意见。这事情,在我,是很以为荣幸的……至于报酬,无论那一国翻译我的作品,我都是不取的,历来如此。”鲁迅先生这种致力于各国文化交流的崇高精神,使普实克深为感动。解放后,普实克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他任所长)创建了鲁迅图书馆。在他的热心关注下,这个图书馆曾经是中欧收藏中国图书最多的地方。几十年来他都把鲁迅题名赠送给他的照片放在自己的书桌上,1977年还将他珍藏了许久的鲁迅写给他的三封亲笔信献给了中国人民。
普实克对中国文学有着广泛的兴趣。他曾把《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中国古典作品译成捷克文。他与捷克诗人马泰休斯合译的《中国古诗选》在捷克斯洛伐克成了脍炙人口的作品。他还把中国现代作品如茅盾的《子夜》、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等译成捷克文出版。
普实克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以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等诸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写了大量的专著,其中著名的有《中国,我的姐妹》、《为自由而斗争的中国人民》、《中国的文学与文化》以及《解放了的中国的文学及其民间传统》等。他在这些论著中表达了对中国人民深切的同情与诚挚的热爱。解放后,他曾多次来我国访问,作学术报告或为他的研究收集资料。他不仅在本国培养了年轻的汉学工作者,继承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中捷文化交流的事业,而且还为欧洲其它国家代培这方面的研究生。
普实克治学严谨、刻苦钻研、扎扎实实。记得50年代中期,他正在研究蒲松龄,恰遇郑振铎同志去布拉格讲学,普实克提的问题之广、之深,给在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普实克由于在汉学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曾两次获得国家奖金,并被选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院士。
普实克多年来始终坚韧不拔地为加强中捷两国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而努力。就在1970年他因年老多病退休后,还编著了《唐、宋、明史》。现在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和鲁迅所播下的友谊种子和致力于中捷文化交流的事业,定将永存并继续发扬光大。(附图片)
鲁迅写给普实克的信手稿(部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