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勇于探索气候规律的人——记张存林钻研防御秋霜冻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12-30
第3版()
专栏:为四化贡献聪明和才智的人

勇于探索气候规律的人
——记张存林钻研防御秋霜冻的事迹
接连十几年,年年“千军万马齐出动,点火熏烟防秋霜”的山西省雁北地区,今年不再这样搞了,这个转变是怎么来的呢?
雁北地处塞外高原。长期以来,秋霜冻已经成为严重的灾害。重霜年减产一、二亿斤,轻霜年减产几千万斤。严峻的现实,使1979年8月调到雁北地区气象局任副局长的张存林,感到担子很重。他一进气象局的门,就召集预报人员,研究秋霜冻预报。经过几天分析研究,一说比常年早,一说比常年晚,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老张想:雁北的北面有内蒙古集宁地区气象局,东面有河北张家口地区气象局,西面有忻县地区气象局;这几个地区都受秋霜冻的危害,何不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把他们请来商量。8月底,3省(自治区)4个地区气象台秋霜冻预报会商会在大同召开,山西省气象局派员参加。会商取得满意结果,一致认为,1979年秋霜冻出现总的趋势不是一般的早而是特早。雁北地区秋霜冻出现的日期是:高寒地区在9月1、2日和7、8日有轻霜冻;平川地区在9月20、21日有重霜冻。当晚,雁北地委就召开了电话会议,布置了大面积烟雾防霜。
三次霜冻都预报准了,也防了,到底效果如何呢?重霜冻过后,张存林到大同、源浑、灵丘等县调查。他一路上看到,那里秋庄稼长得最好,那里冻得最惨。县社干部对他说:“柴点了,化肥也当作烟雾剂烧了,庄稼却冻死了,以后的霜冻怎么防呀!”老张的心情十分沉重。
熏烟防霜,是全国推广的办法,先烧柴草,后点化学烟雾剂。它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有效,在什么情况下又无效呢?张存林同科技人员经过分析认为:只有烟雾浓而且稳定,地温在零度至零下1度左右,霜冻持续时间在1、2个小时内,才有显著效果,超出这些范围就无效。9月22日晚出现的霜冻,大部分地区的地温降到零下2、3度,持续时间达4—5小时,熏烟当然无济于事了。
新的途径在哪里?老张迈开双脚,深入社队调查研究。大同县西后子口大队的秋庄稼都在霜前成熟,1979年没有搞熏烟防霜,增产增收;粮食总产达到63万多斤,比历史最高年份增产6万多斤。大队长对老张说:“我们祖祖辈辈种地,从来不防霜,也不受霜冻。这十几年来,为夺高产、创高产,盲目引进高产品种,霜前熟不了,就搞烟雾防霜,费了很大劲,花了不少钱,防来防去防不住。1978年种谷子K637和一些大日期的高粱、玉米,全部受了冻害,减产6万余斤。苦头吃够了,蠢事不再干了。今年,选用了120天到130天就成熟的张纯—谷子、同单4号玉米和千斤白高粱。春天适时播种,夏天加强管理,秋天增产增收。”这些话象一把钥匙,打开了老张的心窍。他想,这可能是防御秋霜冻的一条路子。
今年2月,张存林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和防御秋霜冻的文章。他根据24年的气象资料,把雁北划为三个气候区:东西石山区,无霜期平均103天,稳定通过摄氏10度以上的积温为2,200~2,500度;东西缓坡丘陵区,无霜期平均119天,稳定通过摄氏10度以上的积温为2,500~2,700度;平川地区,无霜期平均131天,稳定通过摄氏10度以上的积温为2,700~2,900度。文章特别指出,根据气候规律安排作物布局,是防御秋霜冻,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措施,而且最有效,也最经济。文章在《雁北报》发表后,引起了当地各级领导的重视,在春种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贯彻,因而秋天就不再用烟雾防霜了。
今年9月22日,雁北地区出现了与去年同期同等程度的秋霜冻。调查结果表明:哪里按照这个新方法办,哪里的秋庄稼就霜前成熟,避免了霜冻危害;哪里没有这样办,哪里的庄稼就遭受了严重的冻害。应县臧寨公社共有16个大队,3个大队选用了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新黄单45号”、“同单15号”玉米和其它作物品种,都在霜前成熟,增产增收;其余13个大队没有改换品种,受霜后减产减收。
李正墨 马桃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