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一所以走读为主的地方大学——四川省成都大学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01
第3版()
专栏:

一所以走读为主的地方大学
——四川省成都大学的调查
编者按:这几年,各地创办了一批大学分校和地方大学,大部分学生实行走读。如何热情地支持它们,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充实,使其能够逐步巩固壮大,是一个需要很好探讨的问题。这里介绍的成都大学的经验,可供借鉴。
最近,我们访问了以走读为主的市属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从1978年创办以来,已招收三届新生,现有学生1,657人,其中63.9%坚持走读。教职员工322人,其中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197人;另外,还聘请兼职教师87人。学校设两系(机械系、无线电系)一部(师范部)10个专业,39个班,学制分三年、四年两种。学校校舍和实验设备虽然比较简陋,但已初具规模。
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我们得到教务处的协助,查阅了学生的学业成绩:1979年下学期及格率达到96.7%,其中优秀的占36.9%,良好的占42.7%。1980年上学期及格率达到99%,其中优秀的占46.8%,良好的占42.2%。在成都大学兼课的四川大学教师杨用炯在两校相同年级讲授相同教材的普通物理学,期末考试题目基本相同,考试结果,成绩在80分以上的,两校学生都占90%;成绩在90分以上的,川大占70%,成大占50%。可见,学生学业成绩是比较好的,和老大学比较,有差距,但不大。
成都市为什么要办这所大学?主管文教工作的成都市委书记熊宇忠和副市长兼学校党委书记尤超对记者说:我们国家很大,现在,经济上有个搞“活”的问题,教育上也有个搞“活”的问题;要把高等教育办“活”,除了中央和省办大学以外,象成都这样的市,也要发挥积极性,自己办地方大学。过去,成都市没有自己的市属大学,市里不能直接培养和分配大专毕业生。中央和省分配给成都市的大专毕业生,每年只有几十人,一般都分配到中央属和省属大型企业,市属中、小型企业基本上分不到。许多市属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因此,成都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决定办一所成都大学。当时,曾有一部分同志认为:成都市财政收入有限,各方面都要花钱,再背上一个成大,有困难。但是,市里的领导同志说,不应该鼠目寸光,不花点本钱培养人才,成都市的国民经济就上不去,哪怕在其他方面挤一挤,也要把成大办起来。
成都大学同一些老大学比较,有几个特点:
一、它面向地方,为地方服务。专业的设置和招生的数量,是根据成都市经济和文教事业发展的需要确定的。例如,成都地方工业的发展是以轻纺工业和电子工业为重点,同时,一般工厂企业规模比较小,技术设备比较差,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既要对口,又要侧重于基础,适应性要强。他们在多次征求产业部门、计划部门的意见后,决定设立侧重于轻纺的机械专业,以及电子和工业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主要为中、小型工厂企业培养人才。又如,成都市中学师资缺乏,因此师范部招生人数较多,专业也比较齐全,既有理科,也有文科,并且准备在今后更加注意文科师资的培养。当然,专业的设置,不仅根据需要,也要根据可能。成都市急切需要医务人员,1978年招生时,学校设置了医学专业,但教学实践证明,医学专业实验仪器设备要求较高,而且还要有临床基地,成大现有条件还办不到。1979年,医学班就没有再招新生。
目前,成大还没有毕业生,但一些中小企业和中等学校,已纷纷向市里“挂号”要人。向我们介绍情况的同志高兴地说:今年开始,成大每年就将向成都市输送400名左右的毕业生,这在成都市是从来没有过的。
二、学生走读和住读并举,以走读为主。成大创办以来,一直实行学生大部分走读,远郊县学生住读的办法。这就克服了校舍和管理人员不足的困难,也闯出了一条少花钱、多出人才的路子。现在,学生住宿距离学校八公里以内的,一般都坚持走读。走读生中,95%以上的人都是骑自行车,最远的单程不超过40分钟。在成大,我们访问了一部分走读生,他们在家自学时间,一般可保证每天三小时左右,有时下午无课,可保证五小时以上。英语系女学生佘祖晨,要负担家务,但自学时间也能坚持三小时以上,1980年上学期,她获得了全优成绩。他们说,自学能否保证,关键在于自觉。据学校教务处统计:学生考试成绩,走读生和住读生并无明显差异,走读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节省了校舍和经费,也节省了学校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成大目前校舍建筑面积为11,320平方米,平均每个学生使用面积只有七平方米,加上正在建筑的实验楼和计划在今后逐步增加的校舍面积,总建筑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平均每个学生不到20平方米,只有老大学的一半左右。1980年,成大的教育经费为152万元,平均每个学生900元,比一般老大学人平均经费少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成大还大大节省了行政、后勤管理人员,目前,全校教学行政、后勤管理人员74人,与学生之比为1∶22。
成都大学为什么能巩固和发展起来?
三年来,成大年年招生,1978年招生536人,1979年招生400人,1980年招生321人(另从成都师范高师班合并来学生400人),虽然后两年招生数量比第一年略少一些,但基本上是稳定的。新生的入学考试成绩,也都在规定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以上。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比较好。这除了师生的努力以外,主要是由于成都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重视,以及老大学的支持,为成大逐步创造了办学的必要条件。
成大的校舍是利用停办的成都师专的旧址,原有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成大创办以后,立即修建了一部分简易教室和办公用房。1980年,市里给成大基建投资八十多万元,新建教学实验楼即将竣工。教学实验设备也逐步充实,已从老大学调剂来一部分闲置的仪器设备,建起了物理和化学两个实验室,开出了实验课。有些实验自己不能做,也得到四川师范学院、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学院、四川医学院等一些老大学的支持,到这些学校去做。在新建的实验楼建成以后,学校的实验条件将会得到改善。
成大的命运在质量,质量的关键在师资。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认真抓了这个问题。成大现在已经有一支180人的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大都是通过专业归口,落实政策调整,并经过严格考核、择优录用来的。180人中,1966年以前的大专毕业生有135名,其中不少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原在中学任教的白敦仁老师,对中国古典文学有较深造诣,五十年代,就曾在波兰华沙大学中文系任讲师。他调来成大后,任中文系系主任,每周上七节课,受到学生好评。但从总的说,有些专业,特别是工科的几个专业,师资力量还很不够。怎么办?成都市现有14所高等院校,师资有潜力。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出面,请这些院校给成大派出兼课教师。目前,成大在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学院、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医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等11所高等院校里,聘请了兼课老师87人。兼课教师在成大兼任的教学任务,和其在本校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是结合的,一般不需要另外花太多时间备课。这些老大学对成大的热情支持,对于保证成大的教学质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成大还准备聘请成都市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校兼课或定期做学术报告。
本报记者 缪宜琴 白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