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四化征途上的实践家——记济南市电子局工程师王长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03
第2版()
专栏:

四化征途上的实践家
——记济南市电子局工程师王长信
只念了五年小学的王长信,刻苦钻研,成为济南市电子局的工程师。二十几年来,他已完成大小上百项技术革新。工人们称赞说:“四化需要这样的革新家。”
1950年,王长信进济南德兴台秤厂当徒工。他在工人业余初中、高中和业余大学学完了数理化基础课,学了初、中级制图和机械制造。当时,他在台秤厂干刻度工,用手摇刻度机刻磅尺,每人每天只能刻五六根。他经过一年多的钻研,设计制造出一台自动刻度机,使刻度效率提高14倍。接着,他又搞了三孔半自动镗孔机、双面自动剁锉机等几十项革新,使全厂手工劳动80%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1959年,他年仅24岁,出席了全国群英会。不久即晋升为工程师。
1966年,王长信由台秤厂调到无线电公司任副经理。他对电子工业不熟悉,于是又开始了第二次“学徒”生活。在他的案头上,摆着电子工业方面的书刊、电子元器件和各种模型。他常常身穿工作服与工人一块劳动。他口袋里装着个小本本,随时把工人的经验记下来,遇到疑难问题就向懂行的人请教。很快,他从外行又变成了内行。几年来,先后在无线电一厂、五厂、十厂等单位设计制造了注塑机、电阻刻槽机、电磁铆床、引线切割压扁机等设备。
后来,王长信调电子局任技术科副科长兼工程师,分管机械方面的技术问题。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去年初,无线电十二厂生产的出口涤纶电容,因引线焊接性能不好,造成80万只退货、26万只积压。王长信和局里的技术人员一起来到这个厂,整天围着锡锅转,寻找引线可焊性能不好的原因。一天晚上,他回家掌勺炒菜,心里还想着焊锡跑掉的原因,锅里油热了,忘了搁菜,老婆埋怨他:“油都飞掉了,还不快炒!”老王心里一喜,心想,电容引线上的锡会不会也是在高温中飞掉的呢?晚上,他兴奋地睡不着觉,跑到厂里进一步观察,果然发现引线焊锡性能不好,是引线上的焊锡在高温烘干工序中挥发掉了,以致铜丝裸露,引起了氧化,影响了可焊性。他虚心向有关厂的行家请教,翻阅国内外有关资料,设法提高锡合金的熔点,终于研究出了“引线烫锡新工艺”。按新工艺生产的电容,引线上焊率达到百分之百。到目前止,出口五千多万只,没有发生质量问题。王长信在无线电十二厂蹲点半年多,与工人、干部一起搞了12项革新。他看到工人卷绕电容,班后一个个点数,就搞了电子计数器;看到烘箱送料又热又笨重,就搞了送料机械手。
本报记者 杨凤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