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从原鸡到“九斤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03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从原鸡到“九斤黄”
丹瑾
1981年的春节就要到来。爆竹一声辞旧岁,迎来农历辛酉年,酉属鸡,所以人称“鸡年”。在鸡年将到之际,谈谈养鸡,也许是有意思的。
我国农村历来有养鸡的习惯,数量大,品种也多。其中最著名的,下蛋的有来亨鸡,一只母鸡年下蛋近300枚;肉用的有九斤黄,一只重达八、九斤;有一种叫寿光鸡,下蛋既勤,又肯长肉,养了它,真是卵肉兼收。
这些品种不同的鸡,祖先是一个,即大生物学家达尔文指出的原鸡。在我国云南、广西、海南等地,至今仍有原鸡栖息。它们的形态和习性,都和家鸡相仿。原鸡的叫声,听起来好似“茶花两朵”,所以当地人叫它“茶花鸡”。
我国将原鸡驯化成家鸡,已是三千多年前的事了。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人们着手驯化马、牛、羊的同时,就驯化了鸡。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飞禽,被列在“六畜”之中,跟马、牛、羊、猪、犬并列,可见其经济地位特殊。
古人养鸡,虽然也有用来“报晓”和“取乐”(斗鸡)的,但那毕竟为数寥寥,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吃肉。战国时的孟子说:“一家人能养五只母鸡、两只母猪,老人们吃肉就不会发愁了。”古时候农业生产不发达,肉在食物构成中占重要地位。直到后来,才逐渐发展到专门养鸡下蛋,这是一个进步。我们从古文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很长时间里,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生活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不同类型的鸡。比如《庄子》中说,有人养斗鸡,一定要达到“望之似木鸡”,使别的鸡看见它就发抖。几千年来,人们通过不断改变饲养条件,改良品种,使鸡向不同方面发展,才使驯化原鸡的后代如此品种繁多。
我们不能满足现状,为了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现在农村各地正在大力发展养鸡。我们需要增加鸡的数量,尤其要改进鸡的品种,大力推广良种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