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甘苦沧桑两百年——记旧金山美国华人历史文物展览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03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甘苦沧桑两百年
——记旧金山美国华人历史文物展览会
展览会的近三万幅历史图片和文物,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华人在美国两百年的奋斗历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逐步有所改善。现在全美有八十万华人。大多数人勤劳好学,有的在科学、科技、教育、医药等领域内取得优异成绩,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他们中许多人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为此感到骄傲
在旧金山美国华人历史文物展览会上,一进门就是三张马上抓住观众的巨幅照片(见右上图)。左边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国农民,头戴广东农村流行的斗笠,身穿无领的布褂,他代表着清朝时期飘洋过海最早来到美洲的华人。中间那个完全西式打扮的年轻妇女,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后代。右边这个可爱胖娃娃象征着美国华人的未来。这个展览会虽然英文名字叫做《美国的华人(1785——1980)》,而它的中文总题用的却是十分形象而又耐人寻味的七个大字:“甘苦沧桑两百年”。
由中华文化中心主办的这个展览,展出的近三万幅历史图片和很多文物资料中,许多都是罕见的,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华侨的奋斗历程。为了筹备这个展览,文化中心的麦礼谦、胡恒坤、陈依范等热心人士足足花了两年多的心血,得到了有关研究单位和全美各地华侨的大力支持。有的华侨甚至把家传的宝贝也献给了展览会。自去年10月4日展出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华人青少年把这里当作是重温自己历史的课堂,老华侨们看了往往久久不能离去,不知唤起了他们多少辛酸的回忆。
展览的第一部分有一份1785年给“大陆国会”的申请书,在21个签名当中有三个写的是中文:亚成、亚全、亚官。据说,他们就是在美国1776年建国以后最早来美的三个华人先驱者,1785年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登陆的三名海员。华人大批移民美国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清朝腐败统治,政治动乱,经济破产,迫使华南沿海一带不少人离乡背井出洋另谋生路。到十九世纪末,在美国和当时尚未划入美版图的檀香山岛,有商人、工匠,有被招募的华工,也有被拐骗而来的所谓“猪仔”。正值美国开发西部时期,廉价的华人劳动力起了很大作用。展出的许多照片记录着他们在开发金矿、煤矿、水银矿和硼砂,建筑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改造沼泽地为良田,以及兴办渔业中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好景不长。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不景气传到美国西部,很多工人失业,在种族主义者煽动之下,出现了一股持续很长时期的排华风潮,甚至掀起反华暴动。到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禁止华工入境。在此期间,华人普遍受歧视,许多州禁止外籍亚洲人购买土地;黄种人不准跟白种人通婚;许多住宅区、旅店、餐室和理发店拒绝华人。于是,华人的职业就多限于洗衣房、开餐室、任仆役,或者开小杂货铺。当时,华人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只能忍气吞声,艰苦挣扎。
孙中山先生早期在檀香山和美国大陆的活动,在这里的华人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也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支持。辛亥革命给美国的华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从此,华人办起了自己的学校、医院和报纸,标志着在美华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共同抗日成为盟友,美国华人的历史随之也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1943年,美国国会正式废除了禁止华工入境法案。这虽然并不等于种族歧视从此消除,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态度却在逐步改善。华人在科学、技术、教育和医药等领域里所取得的优异成就,更显著地提高了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象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象建筑学家贝聿铭和电脑专家王安,都已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人物。
这些年来,华人积极参加美国政治和社会活动,争取自己应享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引起美国社会要求重新估计华人在美所起的作用。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华人在美国的就业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参加工作的华人当中,干服务行业和当农民的,1950年占35.7%,1970年则只占23.3%;专业技术和经理人员,1950年占26.9%,1970年则占35.4%。
据1980年人口统计,全美现有华人大约80万。他们虽然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是个很小的少数民族,但却极富有特色。不管他们背景如何不同,无论他们住在什么地区,他们都能够和各种族人民和睦相处,成为美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勤劳和好学著称,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他们当中,许多人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为此而感到骄傲。自从1972年中美关系重新打开和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成为促进中美人民友谊的积极力量,并且千方百计要为祖国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张彦(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