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挫万物于笔端——《讴歌与挥斥》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03
第8版()
专栏:

挫万物于笔端
——《讴歌与挥斥》读后
王朝闻
宋振庭同志的杂文集《讴歌与挥斥》,给我的突出印象,是从大处着眼,在小处落墨。这种大与小的对立统一,符合读者对杂文的特殊需要。
一提到杂文,我不能不联想到匕首和投枪。这本文集反复打击着形形色色的极左思潮和各种各样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但这种打击,并不靠剑拔弩张,而是举重若轻,委婉动人的。许多年来,我国流行着一种吓人战术。思想斗争仿佛不板着面孔不咬牙切齿就丧失了立场。其实,那种外强中干的八股调儿,是一种以压服为动机、缺乏说服人的自信的表现。本来,严肃的思想内容与轻松活泼的形式的对立统一,是我国小品文的优良传统。但是,这种传统长期受到压抑,好象将要失传似的。大而无当的断语满天飞,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灾难。相反,这本杂文集里的文章,如《我与书》等篇,读起来觉得既有益又有趣。其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散文传统的创造性的继承。作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感到满足,他在《对怎样写杂文的一点看法》里说:“内容和风格过于千篇一律,不够多样……”作者向自己的写作提出了这么严格的要求,不等于是他对自己既有成绩的否定。仅就文风来说,把这些文章看成是对于长时期在我国流行的八股调头的一种批判,也不能说是过高的估计。
这本文集涉及的生活面很广,例如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议论。在《致友人·谈文艺》一文里,作者指出:“文艺界当前还应该继续清除极左路线流毒,还要坚持解放思想,打开禁区,搞出更加生动活泼的局面。”这话说得很对,因为繁荣文艺的阻力的确不小。而且,我以为它对于不是从事文艺工作的读者,包括把说废话当作必要的工作的读者,也是很有帮助的。我相信,当读者读了《唯一律癖》或者读了《为什么讨论不起来》……之后,很有可能从这些反对形而上学思想的短文里,受到有益于四化和每个人自己的思想建设的启示。这篇文章所谈到的“唯一律法”和“削平机”,它们所起的消极作用,何尝只限于文艺工作。关于这一切,我相信别的读者可能比我能写出更深切的感受来的。当然,倘若某些读者象《懒汉中的一种》一文所批评的那样,“只忙着要知道结论……”,那么,也许不免还会感到隔膜。只有破除这些年来形成的教条主义等等习惯势力,才能从《我与书》这些好文章中,学习到有益于自己进步的态度和方法。如果说这篇破除教条主义的文章也是一种“软刀子”,那么,我欢迎这种能够割除肿瘤的医疗器械。
如果不是粉碎了“四人帮”,如果没有真理标准的讨论,如果没有解放思想的大好形势,这本文集的出版是不可想象的。这本文集的出版,有益于小品文的发展。四化建设需要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也需要有益于创造这种局面的小品文,象需要有助于安定团结的各种文艺样式那样。正如作者所说:“小品文虽然所论、所述、所评的范围不大,或指一事一情、一题一物,但是都应该从中引申和启发人们联系到更深刻一些的思想……”这种看法是我们党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小品文方面的具体运用,也和古人所说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道理是一致的。如何写,当然要影响写什么,但写什么却是如何写的决定因素,广大读者需要的不是任何心血来潮、信口开河的短文章。只要写作者的态度、方法对头,只要继续解放思想,清除极左思潮的影响,不为种种“妙论”所迷惑,前人所要求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小品文,一定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