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城市售书网点太少,何时解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04
第3版()
专栏:建议与要求

城市售书网点太少,何时解决?
城市售书网点太少,读者买书难,几乎是一个遍及全国城市的突出问题。
据我所知,北京市的新华书店门市部(包括书亭在内)只有101处,平均八九万人才有一个门市部,且布局极不合理,如宣武区六十多万人口只有三个门市部。哈尔滨市更为严重,平均22万人才有一个书店。其他如长沙、长春、南京、广州等市也大致如此。因为书店网点太少,群众买书十分不便,对此意见很多。书店感到压力很大,虽曾多次向上级反映,但至今未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记得五十年代前期,新华书店并不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联营、个体经营,以及夫妻书店都有。以当时北京市为例,图书发行网点就有228处,经营上各有特色,互相竞争,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比较高,群众购书称便。1956年,书店搞
“一步过渡”,把一些公私合营书店和私营书店统统取消,变成独家经营的新华书店,到1966年就只剩下97处门市部,网点大大减少。再以长沙市为例,解放前夕有书店70家,南阳街、府正街书店鳞次栉比,是有名的“书店街”。1952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三联、商务、中华、开明、联营五家大书店合并成为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实行公私合营。这些书店都有自己经营的特色,群众基础较好,与国营书店一道,团结其他私营书商,经销代销图书,共同为读者服务;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书店又与新华书店合并,合作书店和书刊小摊贩则被淘汰。这样一来,发行网点减少,经营特色减退,服务质量下降,营业时间缩短,读者买书困难,发行工作日趋被动。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图书发行量也不断增长,但城市图书发行网点,却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没有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居民住宅的兴建和企事业的发展,而有计划按比例地相应增设书店。象长沙市现在人口比解放前夕增长了一倍半,图书发行量增长了10倍,而发行网点反比解放初期减少了四分之三。增设书店网点的规划虽然年年制订,但往往报到上级后,排不上队,挂不上号,不能纳入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尽管制订城市规划要求处理好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的关系,但往往忽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不规划书店网点的设置。图书发行网点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社会性文化设施,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这种比例失调的不正常状况再不能继续下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建议:
一、城市建设规划,要把增设书店网点的布局与工、学、商等各项事业的布局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逐年兴建,使之与其他文化、商业设施基本配套。
二、要广开发行渠道。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以公有制书店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图书发行体制。出版社办书店,集体办书店,合作办书店,个人也办书店。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也可自办书亭、代销点,还可以发展业余发行员为本单位读者代订代购图书。变一条渠道为多条渠道,增设售书网点,改善布局,就会物畅其流,把图书发行工作搞活。
湖南省新华书店蒋敦雄
湖南省出版局曾印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