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8阅读
  • 0回复

横锁长江之战——葛洲坝截流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06
第4版()
专栏:特写

横锁长江之战
——葛洲坝截流纪实
1981年1月3日和4日,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亘古以来奔腾不息的洪流,被中国人民横锁起来了,从此,人们打开了长江为人民造福的新篇章。
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月3日大江截流前的一刻。
三峡南津关外的十里工区,很少象现在这样集中了那么多的重兵,而又那么宁静肃穆。这是激战前的那种沉静。数万枕戈待旦的截流战士们心里很清楚,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同志和中央、地方的许多领导同志跟他们一起在这个战场上,正俯望着这浩荡奔流但很快将被人们征服的大江。
看,这是多么威武雄壮的场面!
二千二百多米的宽阔江面,左岸被由泄水闸、电站、冲沙闸和两座船闸构筑成的巍峨建筑群横拦去三分之二,大江河道被挤在一边。紧连大坝的两岸戗堤扼住了大江咽喉,210米的“龙口”里激流飞溅。通向“龙口”的堤上大道,满载石料的20吨、30吨、45吨自卸卡车一字长蛇阵摆开,看不清头尾。两岸山峦似的截流料场上,大型的装载机、吊车静立着,电铲伸开巨臂。人们象冲锋前的战士一样屏住气息,等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
7点30分,一声截流令下。顿时,四、五百辆巨型机械的轰鸣声震撼大江两岸,自卸卡车的洪流运载着石料以每分钟三、四车的速度朝着江心猛泻。截流开始的头半天,车流象一条钢铁传送带,平均每18秒钟就有一车八立方米的石料投进龙口。这样大的抛投强度在我国水利建设上还是第一次。长江象惊呆了的巨龙,在开工的头13个小时里,不得不以每小时六米的速度把河道退让出来。戗堤迅速向江心伸展。
3日晚11时,龙口压缩到只剩一百米左右。按照设计,截流开始进入最艰险的阶段。龙口激流如箭,石料入江,踉跄翻滚。按照截流计划,龙口进占到这里将暂停施工,转战二江,设法增大二江分流的流量,以减轻大江截流的难度。但是,斗志正酣的截流大军,谁都不肯暂时休战。
深夜,大江前沿截流指挥部里灯光通明。截流指挥部的成员,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工程师,水利部、电力部、交通部驻工地工作组的成员,正在这里紧张而冷静地审议下一步的战斗部署。他们以周恩来总理生前嘱咐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严谨态度分析了“战场”形势和“敌我”的短长。眼前,二江分流能力较弱,长江每秒四千七百多立米的流量,3日只分流了七百多秒立米;但是投入截流施工的机械能力强,可能达到的抛投强度超过设计要求的三倍,准备的机械和物料等相当于设计需要的两倍。只要精心组织,扬长避短,胜利是有把握的。
更重要的是,指挥员们对继续进击的胜利信心,是建筑在对截流大军的信任上。就是在短短的前段战斗中,我们的截流战士们几乎每个人都在创造着奇迹。你看,那排成长龙等待卸车的司机们,手把方向盘,口啃馒头。路边一处处“战地”食堂里专门为他们准备的卤肉、炸鱼、鸡蛋却无人问津。
指挥部紧急会议在3日子夜最后下定了决心,继续进占!
4日下午2时,龙口只剩下20米了。巨石激起的浪花已经可以飞溅到对岸。不愿轻易屈服的长江,这时显露出它的蛟龙难羁的面目。几千斤重的巨石投入激流翻滚的龙口,好似泥牛入海,杳无消息。针对龙口3.23米的水头,每秒七米的流速,司机们运来最重型的“炮弹”——25吨重的混凝土块,竟也随流翻滚站不住脚跟。人们全力加固被激流猛烈冲击的戗堤上挑角,但刚垒起一个前进的阵脚,一转眼就又被狂涛冲垮。一次、二次、五次、六次,争夺,拉锯,一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人们数不清倾泻了多少巨石,堤头却几乎毫无进展。
入夜,坚毅、机智的指挥员和工人们,从挫折中总结了教训,找到了对策。他们用粗壮的钢丝缆绳把三至四个25吨重的混凝土块联成“葡萄串”,搞“集团冲锋”,两岸同时把两串共重二百多吨的七、八个大混凝土块同时填进龙口。
“站住了!”
“好啊!”
“再来一个!”
两岸一阵冲锋,终于占领了上挑角前哨阵地,在堤头形成了两把尖刀,蛟龙开始喘息了,伏首了。19点05分,尖刀开始会合。19点53分,两部四百一十马力推土机终于推出了一条填平龙口的道路。
右左两岸戗堤拉起手来了!戗堤与屹立在二江三江上的五座宏伟建筑物浑然一体了!一座水上长城,横锁江流,雄踞峡口。
霎时,浩瀚的长江江面,狂澜不见,浪静风清。但大江两岸早已等待着截流成功的人们,却卷起了欢腾的狂澜。他们迎着鞭炮声、汽笛声涌上戗堤,欢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新华社记者 徐士杰 李永长
(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决战时刻的龙口。
新华社记者 张申明摄(传真照片)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戗堤合龙,建设者们在龙口处胜利会师。 新华社记者 花 皑摄(传真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