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调查附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07
第2版()
专栏:

调查附记
本报接到李焕文等三位同志的来信后,记者来到北京市第三建筑构件厂建造的膨珠生产线场地。这条生产线位于首都钢铁公司炼铁厂西北角的空地上,包括南北两段倒废铁渣和运膨珠用的铁路线,中间是一个长35米、宽30米、深6米的膨珠池,池的上方悬空并列着两部抓膨珠用的龙门吊,池的北侧是四套接渣造珠用的流槽和滚筒。生产用的变电室、操作室和工房。这条生产线已于去年3月建成,但至今却投不了产。现今,机器设备在凛冽的寒风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关键部位滚筒叶板上的近万个小孔,已开始生锈。
1980年12月23至24日,经上级同意,由北京市建工局、房管局召集北京和上海、鞍山、承德等地21个单位,对膨胀矿渣珠进行了技术鉴定。鉴定书指出:“为了解决墙体材料的来源,进一步利用高炉矿渣,北京于1973年9月成立膨珠及其制品研制组”,“截至1979年,研制组进行了膨珠生产工艺及膨珠混凝土材性、构性、热工性能的系统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套成果”,“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一些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技术性能,北京该项产品已具有同等的技术水平”。
据了解,建在首钢的这条膨珠生产线,是1975年开始,由市计委一位副主任、市建委一位副主任、首钢一位副经理(即当时的石景山钢铁公司革委会副主任)共同商量决定建设的,市计委专门发了文。建成后,首钢和北京第三构件厂两家有矛盾。市经委、市建委有关处室于去年12月初出面,召开了座谈会,建议他们两家联合经营,首钢当组长,管水、电的调度和铁渣的供应及运输;第三构件厂当副组长,管膨珠生产和工人管理;生产出的东西不外销,只满足首钢建房和第三构件厂生产的需要(因为铁渣有限)。有关价格问题,由两家商量定,定不下来,上报市物价局定。市有关方面认为这样做比较好。协商结果,北京第三构件厂同意,首钢的同志表示回去向公司领导汇报。
12月24日上午,记者到首都钢铁公司,公司技术处的负责同志说:钢铁生产的系统性强,供、产、运、销是一个整体,北京第三构件厂到这里来搞一段不行。公司领导给市政府领导同志写的报告说,生产是一个整体,膨珠生产和产品分配要归我们管。如果定了产品分配归首钢管,马上就能生产。
参加膨珠技术鉴定会的上海市建筑研究所、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的同志说:北京第三构件厂在膨珠研制和施工建设中花了那么大的力量,如非要把生产和产品分配权划归首钢,否则就不能投产,这在情理上说不过去,也不利于对“三废”的综合利用。
记者还向建设银行北京市前门支行的同志作了调查,他们说:国家花了248万元投资建成的膨珠生产线,至今不能投产,我们感到痛心。为此,我们曾向有关方面写过人民来信,也曾找首钢谈过,但没有感动首钢。我们希望首钢以大局为重,让国家的投资早日收益。
本报记者 肖体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