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粮食状元”的欢乐和苦恼——江苏省兴化县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10
第2版()
专栏:江苏通讯

“粮食状元”的欢乐和苦恼
——江苏省兴化县农村见闻
1979年,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县,粮食产量在全国县一级单位居于前列,达到18.5亿斤;向国家贡献7.4亿斤,仅次于贡献粮食近八亿斤的吉林省榆树县。一年过去了,这个著名的“粮仓”形势如何?干部和群众又在想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不久前作了一次访问。
粮食这个优势不能丢
来到兴化时,这里水稻已基本收割完毕,只见场院里草垛高耸,粮囤一个挨着一个,正在扬晒的稻谷颗颗饱满,叫人喜爱。1980年这里尽管阴雨连绵,病虫害严重,全县粮食略有减产,但仍然是解放后的第二个丰收年。
市场是反映生产形势的晴雨表。一个早晨,我们特意赶了县城所在地的集市。只见新鲜的蔬菜满街都是,活鱼鲜虾也不少,奇怪的是不见买卖粮食。我们向一位老人打听,他说买粮食要到粮站去。我们怕他没听懂意思,又问他集市上为什么没有。他笑了笑说,现在农村里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半年到一年的余粮,只有往外卖的,没有往里买的。这里的粮价又比较低,还有谁把粮食扛到集市上来?
同兴化县的过去相比,这是一个多大的变化!兴化县位于里下河地区的腹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适宜于栽种水稻等粮食作物。但由于水患不断,过去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近几年,他们扎扎实实地搞了些农业基本建设,抓了改良品种等增产措施,加上落实各项经济政策,农业面貌有了很大改变。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了16.8亿斤;1979年再跨大步,粮食总产比前一年又增产1.7亿斤。
“老十”坐上了第三把交椅的事,在兴化成了人们的美谈。地处圩外的海河区,过去一直排在全县十个区的倒数一、二名。这里人少地多,长期以来粮田产量较低,社员分配水平徘徊在四五十元之间。这几年,他们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粮食生产。1979年粮食总产达到2.2亿斤,卖给国家的就有1.15亿斤,社员平均分配水平达到125元。海河区人民尝到了党的政策的甜头,看到了靠农业致富的希望,生产的劲头从来没有这么高涨。
在兴化,上上下下对搞粮食都有这股热情。县委书记黄书祥被人们称为“粮食迷”。他对记者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发展粮食生产很重要。兴化适宜发展粮食作物,这是我们的优势。有这个优势,就应该把它抓住,发挥好。
农民还要口袋里有钱
1979年农业丰收了,可是这里很多社队仍然不断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些社员,尤其是青年,总是眼睛盯着工厂。他们说,光坛子里有米不行,还要口袋里有钱花。
为什么有些农民不愿务农?很明显,是因为搞农业收入低。前些年,兴化县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抓住了粮食这个优势,这是对的。但挤了一部分经济作物,忽视了其它优势的利用;只强调了集体的统一经营,忽视了农民个体积极性的发挥。全县可以利用的水面有30万亩,目前只利用了一半;还有七万亩湖荡荒滩和许多圩堤基本荒芜着。这些资源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不少社队粮食过千斤,手中无现金,成了高产穷队。
这些事实使兴化县的各级领导认识到,要搞好农业,使农民安心务农,就要尽快增加农民的收入。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兴化已经有不少解决得好的社队,大邹公社长银大队就是一例。这个大队兴办了酒坊、油坊、糖坊,种植荸荠、茨菇、大蒜、萝卜、中草药,发展多种经营,1979年人均分配190元。去年搞了专业承包联产责任制,农业继续增产,工副业又有新发展,预计年终可分配230元。这里没有一个劳力外流。
去年以来,兴化县对水面、荒地采取宜统则统、该分则分、能包则包的办法,调动了集体和个人两方面的积极性,农业内部不合理的状况正在开始调整。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重视了多种经营的发展;在种植业内部,注意扩大了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我们在海南公社采访的时候,正碰上县水产局局长带着人在这里搞调查。他们准备从抓典型入手,首先搞好生产队的集体养鱼,力争在二三年内,使目前水产业的落后面貌有个较大的改变。
这条“短腿”何时长起来
近些年,兴化的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可是,现在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厂寥寥无几,还是一条“短腿”。这条“腿”何时才能长起来?
在这方面,兴化县的领导和群众作了不少努力,但由于关卡不少,很多事情难以办成。县里的领导给我们算过一笔账:兴化1979年给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是7.4亿斤,其中运出县的大部分是原粮。如果在有条件的地方,允许社队将部分原粮就地加工为成品粮,不仅可得一部分加工费,还可以留下大量米糠,用这些糠来喂猪、养鸭,又能节约许多饲料粮。
他们认为,在一些不该统得过死的方面,就应该给下面一点活动的余地,不然,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生产发展不起来,国家需要的农副产品也同样得不到,对国家、集体、个人都有害无益。当然,这种现状不能希望一朝一夕就得到解决,但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改变一下呢?
本报通讯员 张桃林
本报记者 毛荣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