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电子计算机与莎士比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12
第7版()
专栏:科技趣闻

电子计算机与莎士比亚
曹锡珍
神通广大的电子计算机,多年来在科学技术和生产领域已大显身手。不久前,在文学和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又在文学的探索工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发现了莎士比亚“新”的剧作《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书籍》。
这部一直沉睡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的剧本,作者到底是谁?这是英国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尽管爱德华·蒙德·汤普森爵士在1916年根据手稿的笔迹作了大量考证,第一个提出了大胆的设想:莎士比亚至少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人们还是疑信参半。
事隔60年,爱丁堡大学电子计算机科学系的安德鲁·莫顿博士等三位学者,经过多年悉心研究,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分析法。他们认为,任何作家的作品,都具有“无意识的文风特点”,也就是“遣词特色”的前后一贯性;而这种一贯性,即使有人蓄意模仿,也不可能天衣无缝,以假乱真。莫顿等人的研究成果,在文学界引起广泛的兴趣和重视。
在汤普森爵士设想的鼓舞和莫顿等人启示下,巴新斯顿技术学院的讲师托马斯·梅里恩孜孜不倦地运用电子计算机从事文学的探索。
根据莫顿等人关于“遣词特色”的说法,某些普通用词的搭配,在不同作家的作品里会出现迥然不同的频率。理论上是这样,电子计算机对《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书籍》测定的结果,也是如此。
“遣词特色”也可反映出作家用于句首的一些普通用语方面的“癖好”。梅里恩把整部作品的原文,放进一台编制过程序的电子计算机里,结果竟产生了一种绝对伪造不了的“文学指纹”。的确,有谁料到这种简单的“遣词特色”,居然成为判断作家文风特点的试金石呢!
经过反复运算和分析,梅里恩发现并证实,整部作品的“遣词特色”是前后一贯的,这就排除了莎士比亚只写了该剧本的一部分的设想。为了进一步确定该剧本出于莎士比亚之手,梅里恩还把莎士比亚的另外三部剧本一起进行了对比,从中挑选出40个“遣词特色”作为对比的对象和依据。经过41次试验,除一次出现明显差异外,其余40次完全符合原来的意图和设想。喜出望外的梅里恩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说:“经过四部剧作的对比,无法证明它们的作者不是同一个人;莎士比亚确实写了《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书籍》这部剧本。”莫顿和爱丁堡大学的同事们认为这一结论是令人信服的。莫顿情不自禁地赞扬:“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
但是,对于这种研究方法和结论,目前也还有人持异议。为了进一步确认上述结论,爱丁堡大学小组还将继续采用更大的电子计算机设备进行试验。
关于《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书籍》的写作年代,英国一些学者认为约在1593年。梅里恩说,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积极地把《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书籍》搬上舞台演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