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我们的联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13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我们的联想
钟望阳 陈伯吹 何公超 贺宜 包 蕾 任大星 任大霖 鲁兵
我们读了叶圣陶、谢冰心等八位作家合写的文章《孩子们到哪儿去看戏?》(刊去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副刊),怎么也压抑不住心头的激动。八位同志充满深情的呼吁,使我们感动,也使我们焦虑。我们也忍不住要来说几句心里话。
谁能想到,在我们十亿人民热爱和向往的首都,竟没有一个为儿童演出的剧场。过去,让孩子们坐在岌岌可危的旧建筑物内看戏,现在把它封闭了,封得对!可是二十年前的“现代化儿童剧场”,至今仍停留在沙盘上,孩子们到哪儿去看戏?我们尽管有那么多富有才华又热情横溢的儿童艺术工作者,然而没有舞台,让他们怎么为儿童服务?叶圣陶、谢冰心等同志大声疾呼“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实现这个不大的目标献出自己一份微弱的力量。”我们虽然不在首都,但也要在这里大声响应:我们也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什么需要,有什么打算,请别忘了我们这些远在黄浦江边的儿童文学作者!
联想到上海的情况,虽然早就建立了儿童剧场,但是多年来,为儿童演出的时间少,为成人演出的时间多,“儿童剧场”名不副实的情况始终存在。剧场里的座位、设备虽然都是专为儿童考虑的,但是坐在这些座位上的,都是爷爷、奶奶和叔叔、阿姨们庞大的身躯。
再从儿童剧联想到儿童影片。孩子们多么盼望在银幕上见到“同辈人”的形象啊!但是,儿童故事片一直被视为可有可无。特别是近几年,儿童故事片这个重要的门类,几乎被人们忘记了。美术电影的主要对象是儿童,遗憾的是,电影发行部门对美术电影很不重视,没有儿童电影专场,因而孩子们很少看到。
从电影又联想到电视。自从电视这个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工具出现和推广以来,给我们的儿童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用不着作广泛的调查统计,只要到每个家庭走一下,便不难发现少年儿童是电视观众中数量最大、热情最高的观众。可是我们的电视工作者至今对这支浩大的小观众队伍还是关心不够的,这两年,摄制了这么多的电视片,其中又有几部是为孩子们制作的?……
今天不是“六一”儿童节,我们却哓哓不休地又谈论这些有关儿童精神食粮的事,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可是,我们认为必须打破那种只有“六一”才能议论儿童文学、儿童戏剧、儿童电影,一过“六一”马上束之高阁的“习惯”,让有关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问题。
是的,从实际情况看,只要领导重视,事情就好办得多。前些年,孩子无书可读,闹了“书荒”,后来,从中央到各地,领导一重视,1978年在庐山开了专业会议,1980年又在北京举行全国少儿文艺评奖,各方面都行动起来,现在,儿童读物的出版已初步呈现繁荣局面,仅大中型儿童文学刊物就有十几种,是我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我们坚信,只要大家重视起来,切切实实地行动起来,儿童戏剧、电影、电视,很快也会出现繁荣局面。
童年是美好的,但也是短促的。一个人童年时代所得到的印象,往往是终身难忘的。因而给孩子们以丰富多样的精神营养,是关系到多出人才、早出人才的一件大事,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强大的后备军的一件大事,真有远见,就要看到未来。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文学家,也终身难忘童年时代和小伙伴们月夜驾舟欣赏“社戏”的情景,那仙境般的水上舞台,那幽默风趣的剧情,那飘渺悠扬的横笛声……永远镂刻在这位文学巨人的心中,增添了他对乡土的眷恋,对人民的热爱。而今天,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后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难道忍心让孩子们在幼小心灵中留下一片空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