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东欧五国的能源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14
第7版()
专栏:

东欧五国的能源问题
史宗星
1979年,在经互会第33次会议上,苏联领导人曾这样说过:“经互会已成为避免能源危机的世界唯一的工业发达地区”。然而,摆在面前的现实并不象苏联所描绘的那样令人乐观。世界石油危机的风暴已经无情地冲破了经互会的屏障,日益严重地冲击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东欧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就能源资源而言,波、捷、匈、保和东德有其天然的不利条件。除煤的储量稍多外,石油资源极为贫乏。据统计,五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总共仅为18,700万吨,而它们历年的石油总产量也不过四百来万吨,同这些国家的年实际需要量相差甚远。
长期以来,苏联对东欧五国的石油需要基本上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但近几年来,苏联由于其石油增长速度减慢,本国需要量不断增大,又加之为了换取外汇,增加了对西方的石油出口,因而越来越不能满足东欧五国对石油的需求。1977年以来,东欧五国石油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6%,而苏联的供应量每年仅增加4%。在去年6月经互会第34次会议上,苏联领导人又宣布,今后苏联对东欧的石油供应只能维持在1980年的水平上。苏石油部长甚至说,今后是否能保证目前对东欧的供应量还“成问题”。这就是说,苏联目前和今后供给的石油最多只能满足东欧五国石油需要量的75%至80%,其余20%至25%的石油只能以昂贵的国际价格从世界市场进口。对于长期苦于外汇不足的东欧五国来说,这笔开支不能不是沉重的负担。此外,近年来伊朗政局的动乱,特别是至今仍在持续的两伊战争,使东欧五国的第二个石油来源也失去了保证。五国领导人不得不亲自出马为能源奔波。
除燃料数量短缺外,石油价格上涨是使东欧五国陷入困境的另一个因素。1975年,苏联单方面撕毁经互会原来的定价合同,规定以“过去五年的国际价格的平均数”确定经互会的石油价格。根据这种“浮动价格”原则,苏联卖给东欧的石油价格需逐年加以修订。据报道, 1974年平均每吨16卢布,到1980年已涨到近70卢布。这就大大增加了东欧五国的外贸开支。近年来,东欧五国对苏贸易普遍出现逆差,石油涨价是一个主要原因。另外,苏联又以石油产地东移,开采条件恶化,运输日益困难为由,要东欧五国“共同投资”开发苏联能源,这进一步加重了东欧五国的经济负担。
在石油涨价和进口数量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东欧五国近一两年来不得不压缩其它方面的投资而挤去大量资金开发本国能源。捷、匈、波在这方面的投资已占整个工业投资的30%至40%,东德则高达60%。
上述种种,给东欧五国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第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被迫减慢。据统计,1971—1975年,五国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为8%左右,1976年以后则下降到4.5%左右。第二,大量举债,以弥补资金不足。1980年,东欧一些国家欠西方的债务大大增加。这些债务已成为东欧五国的沉重负担。第三,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由于能源紧张,东欧五国不得不于1979年相继提高燃料零售价格,导致一系列工业品和食品价值上涨,最后导致通货膨胀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面对能源危机的冲击,东欧五国已着手采取自救措施。如大力压缩石油消耗,严格节约能源;挖掘本国能源潜力;加紧发展核电站的建设以及从苏联以外的地区寻求更多的石油供应。分析家们认为,东欧五国的节源、开源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能源困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们的能源困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