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国力制约建设规模的理论和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15
第5版()
专栏:

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国力制约建设规模的理论和方法
王琢
国力制约建设规模的理论和方法,是在国民经济部门比例基本平衡的条件下组织全局的综合平衡,用农业的发展速度制约工业的发展速度,用财政、信贷、外汇的统一平衡制约国民收入分配总价值量的平衡,用商品物资供应总量制约社会购买力提高的程度,实现商品物资供需平衡。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1957年,陈云同志提出的国力制约建设规模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从计划工作方面探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奥秘,寻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国民经济平衡理论包括部门平衡和综合平衡。我国30年的计划调节的经验表明:综合平衡是全局的平衡,是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的基本条件。如果破坏了全局的综合平衡,必然导致国民经济部门比例的严重失调。陈云同志概括的建设规模同国力平衡理论,是在国民经济部门比例基本平衡的条件下,组织全局的综合平衡理论,也就是在合理的生产结构条件下(即以农轻重为代表的国民经济部门比例关系的协调平衡),组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协调平衡的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是组织生产同消费
(包括生产性的消费)平衡的理论。这种全局的综合平衡,不仅要求年度的平衡,还要预测今后几年的持续平衡,实行滚动式的5年或10年的国民经济计划。重要的是,陈云同志概括建设同国力平衡理论的同时,还提出了制约国力同建设平衡的方法。这种制约方法,包括战略性的制约方法和战役性的制约方法。
所谓战略性的制约方法,就是农业的发展速度制约工业的发展速度。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制约着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制约着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制约着国家财力的增长速度,制约着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内的整个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
所谓战役性的制约方法,就是以分配和流通环节的平衡,制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协调平衡,主要是制约生产同消费(包括生产性的消费)的平衡。也就是以分配环节的国民收入的生产同分配的平衡和流通环节的商品物资的供应同需求的平衡,来制约生产同消费的平衡,达到建设同国力的平衡。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上制约建设同国力(财力)的平衡的主要方法,是组织国家财政的预算收支和银行的信贷收支以及外汇收支的统一平衡,制约国民收入分配总价值量的平衡。
全国的工业、交通企业和基建单位、农业中的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是收支自求平衡的。也就是说,这些单位没有货币发行权,不能在本单位内部财务收支上打赤字。当然,这些单位也会发生收不抵支的亏损现象。但是,这种亏损最后都集中到各级财政收支中去。所以,从这些单位来说,不能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出现赤字问题。但是,这些单位要同国家银行发生借贷关系,出现债权和债务的差额,即有的单位负债,向银行贷了款;有的单位资金有余,在银行里有存款。各个单位存款和贷款汇总起来,通常不是存贷平衡,而是贷大于存。为什么会贷大于存呢?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银行承担了供应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的任务,企业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定额流动资金外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要向银行贷款。当银行自有资金不能满足这部分资金需要的时候,就要由财政拨付。国家银行有了国家拨付的信贷基金(包括留给它的利息收入),才能保持信贷收支平衡。基于银行贷大于存的差额超过银行自有资金时要由财政拨款补充,因此,组织银行的信贷收支平衡是国家预算不出赤字的一个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国民收入的生产同分配之间是否平衡,决定于国家财政的预算收支计划执行情况。国家预算收支计划执行结果,通常的情况不是结余就是赤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是正常的、必要的。但是,如果国家预算执行结果,出现了赤字,那就表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环节上,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表明当年分配使用的国民收入总量大于当年可以分配使用的国民收入总量,出现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是空的,没有物资保证,只能靠发行货币,所以,巨额预算赤字必然造成物价上涨。为了保证国民收入分配总价值量的平衡和商品物资供需总量的平衡,必须坚持国家财政的预算收支平衡,同时在安排好信贷资金的需要量的基础上,组织好预算收支和信贷收支的统一平衡。
在商品物资流通环节上制约建设同国力(物力)平衡的主要方法,是以商品物资供应总量制约社会购买力提高的程度,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商品物资供需平衡。
我国现行商品流通体制,有两种商品和两种流通渠道。一种是生活资料商品,它的流通渠道是市场;一种是生产资料商品,人们习惯称它为物资,以示同生活资料商品有所区别。生产资料商品的主要流通渠道是计划调拨,一小部分直接进入市场。制约生活资料商品供需平衡和制约生产资料商品供需平衡,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怎样从总量上制约生活资料商品的供需平衡?陈云同志提出的制约方法,就是以商品供应总量制约社会购买力提高的程度,而不是先让社会购买力提得很高,然后再去组织商品的供需平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人民生活应当逐步有所提高。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的,是政治稳定的需要,也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需要。但是,就某一个年度来说,人民生活有无条件提高,以及提高多少,决定于当年可以供应市场的消费品多少,以及消费品的吃、穿、用结构的状况。
我国目前社会购买力每年的增加额,主要是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的,即职工工资总额的增加和农村产品提价而形成的社会购买力的增加。这是两个大头,每年要控制其增长速度。至于农业丰收增加了农副产品出售量而增加的社会购买力,这并不可怕。因为,农副产品增产了,就为轻纺工业提供大量原料,经过加工过程,可以提供大量消费品供应市场。所以,我们不用控制那种因增加收购农副产品而增加的社会购买力。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控制社会购买力的提高呢?社会购买力的提高,不是意味着消费品工业的市场容量扩大吗?市场容量扩大不是对发展轻纺工业有利吗?现在不是讲市场调节吗?让市场调节轻纺工业的生产,促进轻纺工业的加快发展,岂不是一件大好事吗?如果控制社会购买力的提高,不会反过来束缚轻纺工业的发展吗?
他们不了解,根据我国的情况,消费品能不能增产,以及能够增产多少,并不决定于社会购买力提高多少,而主要决定于消费品生产的原材料供应状况。消费品工业的增产要受原材料来源的限制。消费品工业原材料来源,主要是农副产品、重工业中的一部分产品和从国外进口一部分材料。在现有条件下,这三个方面的来源都有一定的限度。
怎样从总量上制约生产资料商品的供需平衡呢?形成对生产资料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建设投资。生产资料商品供需失平主要是基本建设投资增加过猛造成的。因此,制约生产资料商品供需平衡的方法,就是以生产资料商品供应总量制约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每年安排多少基本建设投资,当然要考虑国家财力状况,财政上能拿出多少资金用于基本建设投资。但是,光有资金来源还不行,必须考虑到物资来源。有了资金没有相应的物资,是不能安排那笔基本建设投资的。
以生产资料商品供应总量制约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可以使物资供需在总量上大体平衡。但是,从具体的品种来讲,有些紧缺的商品仍会供应不足,这就容易发生物资互相挤用的情况。多数情况是基本建设单位挤占了生产企业的原材料,挤占了市场供应的商品。为了解决生产企业和市场供应方面不挤不让的问题,在物资供应上要有制约的方法。这个制约方法就是在物资供应上规定一个次序:首先保证满足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部门的必不可少的需要;其次保证供应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需要;在保证供应以上两方面的需要之后,剩余多少再用于供应基本建设单位。供应基本建设单位的原材料和设备,要优先供应主要的方面,有余力再供应次要的方面。
陈云同志总结的国力制约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再生产规律为依据,以生产的甲、乙两大部类结构基本合理为条件,利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组织分配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内部平衡,以制约生产同消费之间的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避免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