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忆陈戈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15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忆陈戈同志
岳野
元旦早晨,我接到陈戈同志的小女儿晓黎的电话,她抽泣着告诉我,她的父亲已于凌晨3时25分在医院去世。我国又一位影剧艺术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去年7月,我给《北京晚报》写了篇《探视陈戈》的文章,稿子寄出时,我给编者附上一信,大意是说,为什么非等到一个人死了才介绍他的生平、歌之颂之呢?为什么在生前不能听到些肯赞之词,从中得到鼓舞,受到教益,以期获得新的力量继续奋斗前进呢?所以我便在陈戈病中写了那篇文章。殊不料不到半年,就在1981年的头一天刚过了3个小时零25分,他就这样匆匆与世长辞了。
尽管旧年已去,新年来临,各条战线喜事重重,但突闻老战友逝去,悲痛又占满胸怀。我热泪难止,步态急促赶到陈家,看见孩子们都哭红了双眼,陈戈同志的老伴丁克同志更是悲痛欲绝。她揩着泪水断断续续向我说着陈戈弥留时那种不甘愿离去的目光和手势,我责怪她不及时让孩子打电话给我,让我再见陈哥最后一面。其实在那时候,她又怎能那么理智清醒呢?
陈戈1916年10月1日出生于四川自贡市,自幼好学贪耍,性格开朗。他在抗日战争初期便参加了四川旅外剧社,同其他老同志一起奔赴延安学习、战斗。后来随八路军转战各地,解放后转入电影战线,最后在广播事业局任职至今。他创作或参加创作了一些话剧,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抓壮丁》,后来在他改编导演下又拍成影片,并如同在话剧舞台上一样,入木三分地创造了脍炙人口的王保长的生动形象。他写了不少电影剧本,其中《飞越天险》由北影拍成为电影。他改编、导演了故事片《黎明河边》,前不久还由电视台播映,至于他做为卓有成就的演员,更在《在前进的道路上》、《南征北战》、《党的女儿》、《停战以后》、《浪涛滚滚》等影片中塑造了铁路局长、将军、政委、省委书记等领导人的感人形象。正因为如此,十年浩劫中反而成了他的大罪。
陈戈在迫害中病了,血压高达二百以上,但是他顽强地挺立着。他远离北京下了“干校”接受“劳改”。劳动中他摔倒了,得了严重脑血栓病而失语,这对一个“吃开口饭”的艺术家来说,无异于宣判了死刑。可是陈戈却紧咬牙关与这“死亡”做斗争,他叫孩子们教他大声朗读唐诗,念绕口令,尽管咦咦呀呀如同幼儿学语,他却充满信心,以坚强的毅力,满头大汗地学着、读着。有一回,我到了他家,他便一把抓住我,用他那特有的激动神情和笨拙的语言对我说:“行啦,行啦,我行啦!我可以又上银幕啦!”那种天真,那种向往工作、渴望战斗的急切心情和神态,至今仍如昨日事。从此,我每次去看他,他总催我快写出本子来,他好再演。我劝他不必着急,把话说好了再考虑,他勃然变色说:“我可以演一个不说话或少说话的人嘛!”明星甘愿演配角,反正只要能继续为党工作就成!
陈戈生性好动,四、五十岁的人常常仍象孩子一样,打康乐棋、下象棋、围棋,什么都爱好,干什么又都认真。我常见他和他儿子下围棋为了一颗子争得面红耳赤,完全忘了他是一个父亲。丁克同志细心地护理他,他却常常失之大意,有时还从窗口钻出去给花浇水、施肥。他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他要充分享受一个人应当享受到的一切。有一阵,他居然上班了,不过开会时他只能坐在一角听别人发言。剧团排戏,他比导演演员们还积极,总是准时到场,想尽一切办法表达出他的建议和意见。做为一位编、导、演全才,当然他是能在各方面发挥他的能量的。只可惜,他的体力、精力都不能从心了。由于劳累,由于未能及时积极治疗,他又倒下了。这一倒便是难熬的几年。可是,陈戈为了活下去,他吃他喝,他在床上也要不停地动;看不了报纸,他听广播、看电视……他关心着现实生活,关心着祖国的四化建设,他就是忘了关心他自己。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由丁克同志搀扶着参加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还受到邓颖超同志的亲切接见和慰问。他兴奋难眠,他看到了大有希望的光明前景。当然最使他高兴的事,是万恶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押上历史审判台,陈戈出了那么长的一口气啊!简直就象火车鸣笛一样。亲人们知道,他心中除了渴望康复、向往工作之外再无别的能牵动他的事了……可是万万没有料到,旧病未去新病又添,终于因肺炎最后又进了医院,未过一周,刚跨进1981年的门槛便悄然而去,永远永远再也不回来了。陈戈临去时所想的是什么呢?丁克同志从他那目光、手势翻译给我们的是:银幕、舞台、纸笔和生活,他多么舍不得啊,因为那曾是他最热爱最熟悉的用武之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