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可贵的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16
第1版()
专栏:

可贵的精神
本报评论员
一个时期以来,向“钱”看似乎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些人认为“金钱是幸福的基础”,“有钱就有幸福”。一些人宣扬“人的本性是为私的”,“人生的目的——为自己”。一些单位巧立名目,滥发奖金,化公为私。还有一些文章,为“向钱看”、“斤斤计较”辩护。一些正确的革命口号,诸如“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等,竟遭到批判。
然而,在这“钱、钱、钱”的令人窒息的低气压中,也有阵阵清新的空气拂面而来。
《沈阳日报》报道:当地五位退休老工人莫京祥、王振兴、董乃忠、王世学、吕德顺,不享清福不为钱,一门心思干四化。他们先后谢绝或辞退别处的高薪聘请,到省技协帮助工作,当顾问。他们都是七、八级的老师傅,技术上有一套,又都年过六十,仍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往返于省内各县,传授技艺,解决难题。一年来为县镇企业在铸造、冷加工、热处理等方面的四百多项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并举办了三期技术培训班。
这种事例沈阳有,其他地方也不少。老年工人中有,青年工人中也有,工人农民中有,知识分子中也有。在五位退休老工人的事迹中,能看到一丝一毫利己的动机吗?不能。能看到一点点“向钱看”、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的影子吗?不能。他们是怎样想的呢?还是看看他们自己的回答吧。莫京祥说:目前国家还有困难,作为一个老工人,首先要想到为国分忧,为四化出力,而不应只想自己眼前的一点利益。这五位退休工人的共同想法是,很多县镇缺乏技术力量,只要想想国家利益、四化大业,还哪有心思去拿高补差。他们用言行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把共产主义的道德风尚,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种精神在拨乱反正的新时期,在当前经济调整的过程中,特别可贵。我们有过去极左路线下搞“精神万能”、完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群众物质利益的痛苦经历。我们现在强调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按劳分配,实行物质奖励,从各方面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毫无疑问也是完全必要的。但以为强调物质利益就可以忽视精神的作用,甚至把资产阶级的“金钱万能”、利己主义,捡来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那就完全错了。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现在实行的是适合社会主义阶段的各项经济政策,但丝毫也不能忽视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党员、团员和人民群众。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坚持用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现在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怎么可以反而忽视甚至抛弃这种共产主义的精神呢?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纪律,不单是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普及于全社会,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这是同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样重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我们要大声疾呼,把这种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