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孙炳兰心灵手巧变废为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17
第4版()
专栏:实干家

孙炳兰心灵手巧变废为宝
安徽当涂饭店职工孙炳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拾零拣碎,修旧利废。由于他心灵手巧,三年来为国家创造财富二千四百多元。
孙炳兰今年61岁。1977年5月调来当涂饭店时,领导上看他年纪大,就安排他在饭店一道偏门当门卫,主要任务是早上开门,晚上锁门,并负责搞好饭店门前的环境卫生。干了个把月,孙炳兰感到事少手闲,便主动找事做。这家饭店是旅社、食堂、百货小卖部综合经营的一个服务行业。食堂每天有不少剩饭、剩菜和淘米水,是喂猪的上等饲料。老孙看在眼里,便向饭店领导建议养几头猪,并主动承担养猪任务。于是,从去年7月开始,一日三餐,他和食堂炊事员一起,收拾剩饭剩菜,汤汤水水,然后由他送到猪圈喂猪。从1977年到1979年,他共饲养肥猪16头,毛重约三千三百多斤。扣除购买仔猪等费用,为饭店增加收入约一千五百余元。去年又养猪六头,目前最小的毛重130斤,最大的180斤。
当涂饭店是当涂县最大的一家旅社。拖地用的布拖把,每年要到商店购买二三百把。老孙想,扎拖把并不难,这笔开支能减少。1978年8月,他从家里带来剪刀、铁锤、老虎钳,把废拖把全部找来拆洗,能用的布条洗净晒干。布条不够,就花三角一斤买来碎布条。扎拖把需要铁丝,他就在饭店到处搜集,短的就接起来用。两年来,他共扎拖把四百多把,只花钱买了七两新铁丝,光扎拖把一项,就为饭店节约开支二百五十余元。
孙炳兰常说:“一个企业就象一个家庭,不会算计,大手大脚可不行。”旅客丢下的各种废品,如废纸、酒瓶、药瓶、破玻璃杯,食堂倒进垃圾箱的猪骨头,扔在一边的鸡、鹅、鸭毛,老孙都一一收集、整理、洗净晒干、分门别类,装进他那拾找来的各种旧箩筐里。从前年1月到去年9月,他共出售给废品商店骨头三千一百多斤,鸡、鹅、鸭毛530斤。还有不少废纸、碎玻璃、旧瓶,合计727元,全部交给饭店会计室。
本报通讯员 刘贤芳
孙才初 鲁道生(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