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指导建党建军的重要历史文献——学习《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的一点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19
第5版()
专栏:

指导建党建军的重要历史文献
——学习《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的一点体会
江国钦
在《指示信》中,周恩来同志向红四军明确提出要“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倾向”。《指示信》为开好古田会议起了直接的、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学习《指示信》,深刻领会关于肃清非无产阶级意识、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倾向这一无产阶级建党思想的原则,对于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所说的“中央九月来信”。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同志,在上海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期间,听取了红四军前委代表陈毅同志对部队情况的汇报以后,作了详细的指示。这封信是陈毅按照周恩来多次谈话和中央会议的精神代中央起草,并经周恩来审定的。《指示信》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明确地提出当时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批判了怀疑红军存在及其伟大作用的取消观念。《指示信》把红四军的革命斗争置于全国革命斗争的全局之中,特别指出红四军的存在和斗争,“在全国政治局势中有极大影响”,“继续努力下去,将必然要成为全国革命高潮的动力之一”。《指示信》鲜明地体现了军事斗争必须服务于政治斗争的正确思想,指示红四军要“集中力量去实现党的政治口号以发动群众斗争”。一再强调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动群众斗争,这是红军克服一切困难和本身顺利发展的根本条件。后来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证明,《指示信》关于当时形势的分析、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战略策略的主张、关于红军基本任务的确定、关于红军中党的工作以及红四军发展前途的预见等,都是正确的。这封信是指导建党建军的重要历史文献,它统一了红四军全体指战员的思想,增强了斗争信心。
在我军初创时期,周恩来非常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强调要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党员,教育部队,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意识,
“使全党的同志团结在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之下一致奋斗”。
肃清非无产阶级意识问题,在我们党内是周恩来最早提出来的。1928年6、7月间,我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周恩来作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并向大会提出《组织问题决议案提纲》。这个提纲指出,由于党员成分的变化,“农民的意识将影响到党的组织路线上来”,并具体分析了十种“错误倾向和方法”,明确指出:“这些错误的倾向和方法,有许多都是加强了党与群众关系脱离的危险”。1928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为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发布了《告全体同志书》,其中第四部分(见《周恩来选集》第8—13页)是周恩来起草的,专门讲了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意识的问题,列举了“极端民主化的倾向”、“个人的意气之争”、“小组织的倾向”、“雇佣革命的观念”、“消极怠工”等十种表现。并指出:“这些小资产阶级的意识,的确还时时在破坏党的组织,妨碍党的工作。全党的同志,应坚决地起来奋斗,肃清一切小资产阶级的意识。”根据党的“六大”的精神,在《指示信》中,周恩来又向红四军明确提出要“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倾向”。
周恩来关于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意识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学说的重要贡献。在中央指示信以前,红四军经历了三湾改编和两年多革命战争的考验,虽然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人民军队的基础,但是,由于当时红四军建立不久,来源复杂,所以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如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军阀主义残余和极端民主化等。这些倾向曾一度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部队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情况。这对于当时红四军执行党的政治任务十分不利。1929年6月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时,毛泽东想总结经验,加以纠正,但当时会上对怎样建立人民的军队有些不同的看法,认识不统一,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毛泽东没有当选为前委书记,以后即去闽西养病。周恩来在听取陈毅的汇报后,指出了红四军“七大”存在的极端民主化倾向等缺点,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产生的根源,指明了危害,提出了纠正的办法。《指示信》中的这些内容,为加强红四军中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周恩来深刻地阐明了党内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的根源。首先,这同我们党当时所处的阶级斗争环境和党员成分有密切联系。由于旧中国是小资产阶级极其广大的国家,我们党长期受小资产阶级的包围,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不断地侵蚀和影响着党的队伍。同时党员的大多数也是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有的还来自旧军队。以红四军为例,据1929年5月统计,全军约4,000人,党员1,329人,其中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70%。《指示信》指出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的表现,大多是来源于小农经济的自私、狭隘、保守意识和小资产阶级的散漫性、动摇性、狂热性,它们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性和组织纪律性是完全不相容的。《指示信》还指出,党内存在非无产阶级意识的另一个原因是“同志理论水平低,党的教育缺乏”。当时由于高度分散的农村游击环境,部队久居深山穷谷之中,几与外界隔绝,书籍、报纸极为缺乏,行军作战频繁不断,很少有学习和训练的条件,再加上主观上抓得也不紧,因而党员的理论水平低,缺乏鉴别能力。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红四军党内外存在着非无产阶级意识,是客观环境的反映,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问题在于怎样正确认识它,解决它。《指示信》指出:“前委应坚决以斗争的态度来肃清之”。这里所说的斗争态度,绝不是象后来各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所采取的那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无限上纲,乱批乱斗的方法,而是“教育的方法”,“加强无产阶级意识的领导”的方法,通过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发动他们自觉向上”,“使之减少农民意识”。在这里,周恩来提出了进行思想教育、开展党内斗争的正确的方针和原则,这一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后来逐步形成了我们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优良传统。
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肃清一切非无产阶级意识,《指示信》还肯定了在红四军中行之有效的党委领导制度、政治委员制度、政治工作制度和民主制度。指出红四军“党的组织系统可保存现在状态”,“前委对日常行政事务不要去管理,……应着眼在红军的政治军事经济及群众斗争的领导上”。规定当时政治工作的任务为“对内管理政治教育,对外作政治宣传以至管理地方政务,发动群众斗争,扶助群众组织等”。并且把“巩固军队政治领导”作为政治委员的任务之一,把“厉行士兵政治教育”作为士兵委员会的职责之一,明文规定下来。所有这些制度和思想,对于加强我党我军的建设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
《指示信》对开好古田会议起了直接的、重要的指导作用。周恩来当时曾经指示陈毅马上返回闽西,说明中央军委的意见,把毛泽东请回来,召开一次会议,澄清思想,分清是非。并说最好能有一个文字决议,使大家今后有章可循,按规定办事。周恩来还要求红四军指战员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以团结全体同志努力向敌人作斗争,实现红军所担负的任务。这些指示具体明确,是对毛泽东的巨大支持。《指示信》在红四军传达以后,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毛泽东正是根据周恩来在《指示信》中提出的基本思想,结合红四军的具体情况,在朱德、陈毅的协助下,起草了古田会议决议。正如这个决议中所指出的:古田会议是“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指出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其纠正的方法,号召同志们起来彻底地加以肃清”。但古田会议决议在很多方面又丰富和发展了《指示信》的内容。因此《指示信》和古田会议决议都是我党历史上建军与建党方面最早、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我党我军的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指示信》,深刻领会关于肃清非无产阶级意识、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倾向这一无产阶级建党思想的重要原则,对于当前我们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搞好四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如封建主义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周恩来当年在分析了红四军存在的错误思想倾向以后,曾经严肃地指出:“这些观念不肃清,于红军前途有极大危险”。我们现在也可以说,对于当前四化建设中存在的消极的、错误的、有害的思想倾向如不认真地去做工作,加以克服,党的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我们应当象周恩来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加强无产阶级意识的领导”,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真地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把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好,把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提到更高的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