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爱与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19
第8版()
专栏:

爱与害
蓝桂良
四害一除,污泥洗去,科技专家这朵花重新“香”起来了,各单位注意发挥他们的应有作用,这本是拨乱反正的一件大好事。但是,有一些单位领导却认为,只有给专家多安排兼职、多参加社会活动,才算是对专家的信任和重用,才算是“爱”,把兼职与重用看成是天平上的砝码。结果,某些专家身兼多职,什么事都干不成了。前华南工学院电子专家冯秉铨教授生前有八个大头衔,还有大量社会工作,忙得他有时只好买面包作午餐。其实,这种认识和做法,对专家们不是爱,而是害。
专家是人,不是神,也不象孙悟空会分身法。他每天也一样只有24小时。在同一时间里,做一件工作,就不能做另一件工作。一个科技专家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外在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内在因素。唯条件不对,不讲条件也不对。成就是时间加汗水的结晶。没有足够时间这个外在条件作保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取得成果就是一句空话。爱迪生一生有1,033项发明。他为了发明成功,经常连续多日忙在实验室里,很少回家,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桌椅上睡觉,靠吃馅饼饱肚子。牛顿经常几个星期连续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地工作。门捷列夫常常是接连几夜不眠地工作,他写《有机化学》一书时,两个月几乎没有离开过书桌……试想,如果他们都象我们现在有的科技专家那样:虚多实少,身兼多职,昨天去开会,今天听报告,明天去审稿,上午作报告,下午去座谈,晚上又上电台,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能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成为大科学家吗?我们爱专家要爱到点子上,就是要帮助他们多干出成果,为他们创造多发明、多发现、多解决新问题的条件。
人类不断前进,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知识老化问题已摆在专家们的面前。有人统计,近十年来,世界上的新发明、新发现,比过去二千年的总和还多。一些发达国家在七十年代知识老化速度比四十年代快一倍。美国有位经济学家调查了33家化学公司后认为,现在美国的“知识陈旧率”(知识老化速度)每年达5%,也就是说,一个专家如果不学习,有用知识每年减少5%,十年后还能剩下多少?我国有位曾留学美国的教授,近年访问美国后,深感过去学过的知识大大不够用了,跟不上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如果让那些专家们兼职过多,忙于社会活动,负担过重,不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就有可能使得他们由内行渐渐变成外行,由专家变成非专家,岂不反倒害了他们吗?
干一件实事,比说一千句空话还好。对专家们的爱护也要落到实处。让专家们从兼职过多、会议过多、社会活动过多中解放出来,多干实事,这是爱护人才、开发人才、善用人才的最好的实际行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