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一溜穷”摘掉穷帽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0
第2版()
专栏:

“一溜穷”摘掉穷帽子
河北省青县西部,从北到南,有139个人均收入不足50元的穷生产队,人们统称它为“一溜穷”。1980年这“一溜穷”地方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在139个穷队里边,有132个生产队的人均收入达到八十多元,最高的达167元。剩下七个变化较小的队,社员生活也有改善。
“一溜穷”不是历来穷。1957年以前,这里没有一个吃返销粮的队,每年都卖很多余粮,当时这里号称青县的“粮仓”。后来领导上搞瞎指挥,劳动管理上搞“大呼隆”,分配上搞“大锅饭”,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结果,粮仓成了穷窝,139个生产队都吃返销粮。二十多年来,国家曾经用免收农业税、拨发资金等办法帮助这些穷队,但并没有根本改变穷队的面貌。
党的三中全会后,这里的干部、社员才解放思想,看清了瞎指挥、大呼隆、大锅饭的危害,决定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一年的实践证明,生产责任制是抵制瞎指挥,克服大呼隆、大锅饭的有效方法。有个大功大队,穷得出了名。去年,他们首先按人七劳三承包了550亩小麦地,按劳力承包了500亩拉腿田和650亩花生地,其余一千五百多亩耕地实行包产到作业组的责任制。这个大队去年与1979年相比,粮食总产增长20%,农业总收入增加1.3倍,社员人均分配增加1.8倍。
半截河大队年初思想不够解放,种植秋庄稼时才把大面积的土地包到作业组和劳力,去年全年粮食总产量增加了40%,人均收入也提高63%。
“一溜穷”在推行生产责任制时,通过社员充分讨论,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增产增收尽管程度不等,但都增产了。固庄子大队是全县有名的“三靠”队。在县社的帮助下,经干部、社员反复讨论,试行了几种生产责任制。这样,在统一经营的前提下,各显其能,施展自己的“一招鲜”。去年这个队粮油全面增产,一年摘掉了“三靠”帽子。
“一溜穷”跨出了可喜的一步。去年秋后,这里的干部、社员总结了经验教训,商量了新的办法,决心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本报记者 石德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