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特级教师斯霞谈爱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0
第3版()
专栏:专访

特级教师斯霞谈爱生
爱生,就是要把祖国的下一代教育好,使他们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现在有些人放松德育和体育,是错误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家都要抓。教师要在道德品质上为人师表,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言行,去影响、陶冶学生。
年已古稀的斯霞老师,从1927年走上教育岗位以来,五十多个寒暑过去了。她呕心沥血,誉满四海;如今壮志惜暮年,仍旧精神抖擞地生活在孩子们中间。
新年后的一天清晨,我来到坐落在大石桥旁的南师附小校园。这是个雪天,地面、树梢、屋上全白了,四野蒙蒙,寒气袭人……
孩子们正在出操,踏着悦耳的音乐节奏。我在整齐的队列中,发现有个身材不高,略微胖胖的老年教师,动作竟是那样的认真、合拍,一丝不苟。
广播操做完,当孩子们潮水般地涌向教室,这位老教师没有马上离开。我没有见过斯霞,然而面前的这位老教师多象我在报刊上和电视里见到过的形象!
我上前打了招呼,果然是她。
斯霞把我引进党支部办公室,一边给我冲茶,一边关切地说:“天冷,暖暖身子。”
她哪象七十一岁的老人?面部红润,额头很少皱纹。也许是整天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缘故吧!
“谈些什么呢?”她问。
“我想请您谈谈爱生的问题……”
斯霞笑了:“那不是被批判了吗!”
斯霞积几十年教育之经验,得出教师对待学生,应当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精心哺育。人们把这总结为“童心母爱”,受到重视。可是在人妖颠倒的日子里,这却成了打倒她的一条罪状。
“那时我想不通,”斯霞说,“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爱有啥不好?老实说,能真正做到还不容易哩!”
停了一会,她接着说:“我们当教师的,苦口婆心,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祖国的下一代,希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斯霞把话题拉了回来:
“当然,过去胡批乱扣的帽子现在都拿掉了。不过你提的问题,我看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中小学生虽说单纯,象一张白纸,一池清水,但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思想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爱生,就是要从小把他们教育好,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有责任,全社会都有责任。
“但是,现在有些人只注意抓智育,忽视抓德育。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十年动乱期间,不谈文化,只讲‘造反’,知识质量下降了,现在还未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平,智育不抓不行。但德育和体育不抓好也不行啊!现在有些家长和教育部门把升学率当作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有些人就错误地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考不出来,身体好坏也不是我的责任,因而放松了德育和体育。这种片面的做法,影响到对下一代的培养。究竟如何培养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不是小事,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四化的成败。现在一些青少年没理想,脑子里只有‘钱’,叫人担心。老的总要死的,不培养好下一代,国家的前途在哪里?老一辈出生入死打下的江山能保住?所以,学校、家长、社会都要管。
“爱护孩子,培养好下一代,就要重视教育事业。现在不少人对大学教育比较重视了,但是对中小学和幼儿教育就不那么重视。要知道,大学的基础在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教育,是智力发展的早期环节,是一个人品德情操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抓不好,什么都是空的。我们江苏文化发达,但是苏南苏北也不平衡,有些地方老文盲未扫,新文盲又产生了。”
“是的,”我说。我想起前几天在省里看到的一个情况,告诉她,洪泽湖渔区因为穷,加上教育经费少,仅有20%的学龄儿童入学,不少生产队选不出会计。
“你看看,这多严重!”斯霞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语气里带着激动:“很显然,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会配合。小学教育一定要抓好。”
这时斯霞又回到座位,继续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家都要抓。因为学生一出校门就被社会包围了。目前社会风气不好,学校里对学生讲了许多话,有时被社会上的不好风气抵销了。小学生为什么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讲话算数以身作则。孩子们模仿力强,生活需要丰富多彩。苦恼的是现在提供孩子们课外活动的场所太少了。比如学生放假哪里去?单学校是没有力量的,如果社会上能够搞点少年宫、图书阅览室以及游玩的地方,就会把孩子们吸引去了。这件事,我已呼吁多次了。”
说到这里,斯霞想起了六十年代学雷锋的活动:“那时,我在班上一讲,孩子们就动起来了。人人争着做好事,互相帮助,而且生怕被别人知道。社会上也是这个风气。现在好象过时了,这不对。总要让孩子们有学习的好榜样。”
斯霞从切身的体会中说:“小学教师的工作确实是很辛苦的,并不象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识几个字就能当好小学教师。老师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也要懂得一些天文地理和现代科学知识,还要在道德品质上为人师表,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言行,去影响、陶冶学生。”
我凝视着这位教育战线上的老园丁,想象她带领孩子们走向那绚丽多彩的知识海洋,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与热情,内心有说不出的敬仰之情。
多么需要有更多的象斯霞老师那样的人,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啊!
本报记者 颜世贵(附图片)
斯霞和孩子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