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努力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英雄业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1
第5版()
专栏:

努力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英雄业绩
本报评论员
在具有历史意义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向文艺工作者提出:“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
去年,当我们刚刚迈入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时候,胡耀邦同志又一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应该反映全国各民族的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干部、青年、妇女,加上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为四个现代化英勇献身的情景和场面,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反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如何同心同德搞‘四化’,这是最值得大写特写的题材”。
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号令。这是生活的要求。这是人民的呼声。这是时代、生活和它的主人——人民赋予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光荣历史职责。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根本的事实,就是经过了十年的大动乱,经过粉碎“四人帮”以后的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我们这个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终于在共产党领导下真正迈开步子,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轨道。实现四化,已经成了十亿人民的共同战斗口号和一致的实际行动,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主流。每一个阶层、每一种行业、每一个人,包括文艺工作者在内,都不可避免地卷到这个新生活的巨大洪流中来。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成了我们整个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个斗争的目标是宏伟的,它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它不仅会带来生产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而且将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改革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这场斗争又是困难而艰巨的。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林彪、江青一伙给我们留下的严重内伤,成堆成山的问题所带来的麻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有的同志把这种情况,形象地称之为“艰难的起飞”。但是,不管怎么艰难,我们毕竟开始“起飞”了。越来越多的人,从这一斗争中,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希望,增强了信心。
如果我们承认文艺是生活的反映,难道能够面对这构成我们生活主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予热情反映吗?如果我们承认文艺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难道能够不去为关系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吗?作为社会主义的文艺工作者,是有责任努力表现党和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业绩的。我们有责任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去鼓舞人民群众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要在建设我们民族的高度精神文明中,发挥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和威力,帮助人们树立共产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同志式的关系等等,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工程师”。
“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这是邓小平同志正式宣布过的党中央的坚定政策。这与党中央一再向我们提出的上述号召是不是矛盾呢?不。写什么和怎样写,是作家自己的事,他们应当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但是,这决不意味作家能够离开时代和生活,把创作过程当作一种不受任何制约的、随心所欲的过程。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内容,也就产生什么样的文学和艺术。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每一个时代的作家和艺术家,都离不开产生他自己的那个时代、生活、人民的土壤,都免不了这样或那样地受到时代、生活、阶级和与此相联系的作家本人的立场、世界观、视野、才能等等的制约。而历史上的进步作家和艺术家,则几乎没有例外地,都自觉地站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前列,同时代跳着同一个脉搏,和人民共着命运,听命于历史,听命于人民,在无限广阔而丰富的生活中,吸取创作的灵感,选取他所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加以表现,参与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工程。党中央号召我们努力表现党和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业绩,并不是对作家的创作过程的干预或对创作自由的限制,而是要求我们的作家更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职责,使我们的文学创作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文学艺术本身发展的规律的。
提倡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斗争,会不会带来题材的单一化和狭隘化呢?当然不会。第一,党中央历来主张百花齐放,提倡题材的多样化。现在提倡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对这方面的题材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没有排斥其他题材,也没有硬性规定每一个作家、每一个作品,都必须以四化为内容;第二,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斗争,也绝不是提倡什么“生产小说”、“田头文学”、“车间文学”,要作家去写工人和农民的生产过程,也没有为这种作品硬性规定一成不变的模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十亿人民的伟大斗争,作为一次新长征,它本身就是十分广阔而丰富多采的。从工厂到农村,从干部到群众,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军民学、男女老幼青,不同行业、不同人物、不同生活,这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里有文艺工作者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英雄的事业,它需要英雄,也一定会产生英雄。对于那些四化的创业者,对于各条战线的新人新事,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去歌颂;对于人们中间的消极、悲观、颓废、无所作为、涣散人心的落后思想,我们应当满腔热情地去说服;对于阻碍四化的官僚主义、专制主义、特权思想、不正之风,则应当敢于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和鞭挞。我们要反映的是四化斗争中的人的命运、人的精神面貌,塑造各种各样人物的典型,只要真正从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进行艰苦的艺术创造,就不会产生单一化和狭隘化的倾向。
我们高兴地注意到,1980年以来我国文艺创作中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斗争的作品,有着明显增长的趋势。中短篇小说、话剧,特别是报告文学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它们直接地、迅速地热烈歌颂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斗争的工人、战士、科学家、医生、运动员、干部、艺术家等等的生动形象。电视剧也出现了一批反映四化斗争的作品。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有一批中青年作家,长期深入农村,写出了一批反映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斗争的农村新人形象的作品。农民是占我国人口80%以上的一支强大力量,他们应当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然,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文艺创作,还赶不上生活本身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创作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艺术门类,至今还没有产生出较好地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斗争的作品。有的作者错误地认为不再提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也就不应当提为我们的革命事业服务。有的同志把“自我表现”提到了“最高美学原则”的地位,不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有些作品存在着某些不健康的倾向和情绪。有些作品脱离生活编造情节,远离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虽然并不是创作的主流,但却是应当引起注意和在艺术实践中加以解决的。
为了深刻地反映四化斗争,我们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能够深入到四化斗争的生活中去,熟悉各种各样的人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分析四化斗争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矛盾、新问题、新人物。作家要写自己所熟悉的,这是不成问题的。但任何一个作家对任何一种生活,都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如果自己不熟悉的就不努力去熟悉、去反映,那么世界上一切新的事物、新的生活就都不会进入作家的创作领域了。因为新的事物、新的生活刚出现时,总是人们所不熟悉的。我们不能因为“不熟悉”而不去反映四化斗争,我们不能当一个四化的旁观者。我们期望在今后,有更多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作品问世,它们不但在思想内容上应该是深刻的,而且在艺术水平上也要不断提高。我们要以自己最好的作品,贡献给为四化而斗争的人民,给他们以精神食粮,在人民中注入凝聚力和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安定团结,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