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美国人质问题的前前后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1
第6版()
专栏:资料

美国人质问题的前前后后
何立
举世瞩目的伊朗扣留美国人质的问题,经过一年零两个半月曲折的过程,1月19日,伊美双方达成协议,终于得到了和平解决。
人质事件发生于1979年11月4日。当时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美国外交人员作为人质,以强迫美国引渡在美国治病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美国回绝了伊朗的要求,伊朗拒不释放人质,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伊美关系危机。
事件发生后,美国开始时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加以解决。在外交努力失败后,美国转而对伊朗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从前年11月12日起,美国先后宣布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冻结伊朗官方在美国的资产,向国际法庭提出起诉,要求安理会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等,并且不断向波斯湾增派军舰。与此同时,伊朗则多次表示要对人质进行审讯。伊美危机日益加剧。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从战略全局重新考虑同伊朗的关系,表示同意解除冻结伊朗在美国资产的命令,暂不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希望同伊朗“发展一种新的互惠关系”。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南下态势,伊朗一些领导人认为继续扣留美国人质将危及伊朗国家安全,决心尽快结束这场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伊美双方曾在去年2月达成协议,同意采取步骤解决人质问题。但由于伊朗内部意见分歧,形势又急剧逆转。4月7日,美国宣布同伊朗断交,并正式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4月24日,美国派飞机前往伊朗,企图武装营救人质,结果以失败告终。美国的鲁莽行动给人质问题的解决增添了新的障碍。伊美两国关系因此更加恶化。
对于人质事件,国际社会一直予以极大的关注。事件发生不久,联合国安理会就通过决议,要求伊朗释放美国人质。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不断发出呼吁,希望伊美双方遵循国际关系准则,通过和平协商,使人质问题得到公正解决。苏联在公开场合主张伊朗释放人质,背后却鼓励伊朗继续扣留人质,挑动伊美两国走向武装对抗,并乘美国忙于处理人质问题之机,入侵阿富汗,向波斯湾和中东地区进一步渗透扩张。
一些伊朗政界人士逐渐感到人质问题长期拖延下去对伊朗来说也是个包袱。伊朗官方承认,因扣留人质,伊朗每天损失近1,000万美元。去年8月底,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曾说,“美国人质使我国成了美国的一个人质。”
去年9月,伊朗、伊拉克之间爆发战争,9月30日,伊朗成立研究人质问题的七人委员会。10月13日伊朗总理拉贾伊在接见外国记者时说,“我们对解决人质问题感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掌握在美国手里”。西方报刊认为,这是伊朗总理“第一次表示对解决人质危机有兴趣。”
美国立即作出了反应。10月16日,国务卿马斯基说,“如果伊朗送回我们的人质,制裁措施将自动取消”。10月20日,美国总统卡特进一步指出,“如果伊朗释放这批人质,我们就要解冻他们的几十亿美元的资产……我将放弃对伊朗贸易的禁运,并朝着将来恢复同伊朗的正常贸易的方向努力。”
11月2日,伊朗议会经过多次激烈辩论之后,通过了释放人质的四项条件,即:美国保证不干涉伊朗的内政;解冻伊朗在美国国内外的资产;取消美国对伊朗的一切要求与制裁措施;将伊朗前国王的财产归还伊朗。11月11日,美国表示原则上接受上述条件作为解决人质问题的基础。
此后,两国开始了以阿尔及利亚为中间人的间接谈判。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谈判,克服了一再出现的周折,今年1月19日,在阿尔及利亚的协助下,伊美双方代表分别在德黑兰和阿尔及尔签署了关于解决人质问题的协议。至此,美国人质事件终于宣告结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