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历史性的转折——皖、豫、鲁农村见闻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2
第2版()
专栏:

历史性的转折
——皖、豫、鲁农村见闻之一
去年11月下旬到12月底,我们访问了安徽省滁县、六安、阜阳和河南省商丘、山东省菏泽五个地区的12个县。所见所闻,使人欢欣鼓舞。党的三中全会的路线、政策和中央关于在困难地区允许搞包括包产到户形式在内的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决策,使这里的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滁县、六安两个地区位于淮河南岸。过了淮河往北是阜阳地区,再往北直到黄河边,是商丘地区和菏泽地区。黄河、淮河流域的这五个地区,有3,200万人,人口稠密,地势平坦,交通发达,气候温和,适宜种植粮食、油料、棉花,本来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黄河、淮河为患,旱涝灾害频繁,历史上这一带经常发生饥荒,其中凤阳、阜南、民权、东明等县,更是有名的老灾区。解放以后,国家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治黄、治淮,支援这些地区,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多年来,成绩是显著的,必须肯定。但这一地区,除少数县外,贫困落后的面貌并未改变,再加上工作上的失误,不少地方打的粮食比过去还少,不得不靠国家的供应、贷款、救济过日子,成为国家的一个大包袱。以菏泽地区为例,从1955年到1977年的统计,购销相抵,净吃国家供应粮达250,638万斤。同一期间,花国家救济款20,636万元,无偿投资1.17亿元,免征农业税9,688万元,放发农贷7.12亿元,积欠1.3亿元。1977年全地区社员从集体分配的口粮,平均每人只有三百斤零九两,集体分配总值只有34.8元,无现金分配的基本核算单位占70%,农村统销粮1.43亿斤,广大农民辛劳终年不得温饱。
是黄淮大地养活不了她的儿女吗?不。当年刘邓大军在冀鲁豫战场纵横驰骋的时候,满载军粮的太平车一辆接一辆,绵延十几里望不到头。是基层干部不好好工作吗?不。滁县地区的公社书记们在一次会上说,“一个人无能,两个人无能,难道这么多的公社书记都无能吗?”
广大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哪里去了?被主观主义的瞎指挥、不计效果的大呼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挫伤了!被极左路线吞没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政策逐步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逐步推广,这个地区的生产节节上升。特别是那些最穷最困难的地方,1979年搞包产到组,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变化;1980年搞包产到户,又进一步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巨变。生产责任制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摆脱贫困的希望,被压抑多年的积极性迸发出来了。贫困落后地区长期停滞、濒临破产的农村经济有了转机,迅速出现了一个新局面。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一年巨变的,不是少数社队,而是整个县、整个地区在巨变。
滁县地区的定(远)、凤(阳)、嘉(山),是安徽省最穷的十个县中的三个,经常吃供应粮。1979年开始变化,1980年又迈大步。定远县1980年的粮食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年,比1979年增长18.8%。油料增长的幅度更大。现在,粮食交售任务已经超额完成,公路上挑着担、推着车兴高彩烈地去粮站卖粮的农民依然络绎不绝。交售的油脂已达482万斤,相当于国家下达的三年的交售任务。
滁县地区1979年开始出现了一批产粮万斤户,1980年有了售粮万斤户了。仅定远、凤阳、嘉山三县统计,售粮万斤以上的就有231户。
阜阳地区的阜南县,地处淮河北岸,人口100万,是淮北最穷的县份之一。从土地改革到1978年,购销相抵,二十八年向国家贡献的粮食,每人每年平均不到一斤。 1976年以前,每年还要由国家调进食油五万斤。去年,这个县向国家交售的粮食,却达10,408万斤(包括超购、议购);交售油菜籽1,500万斤,相当于十三年的油料征购任务。
菏泽地区过去年年吃供应粮,被称为“填不满的肚子”,1979年也开始变了。去年,粮食征购任务超额完成,加上议购粮,目前已达3.52亿斤,其中有大豆一亿多斤。此外,还有棉花194万担,花生1,800万斤,芝麻1,900万斤。
这些贫困落后的地区所以能扭转靠国家粮款过日子的历史,跃入对国家贡献大的先进行列,是不是因为老天帮了忙呢?不完全是,有的地方甚至完全不是。“人积极,天帮忙,政策带来丰收粮”,这是公正的评价。安徽的三个地区,去年涝灾相当重。滁县地区去年的降雨量,仅次于大水灾的1954年。全区受灾农田面积一百六十八万七千多亩,其中减产五成以上的四十多万亩,绝收二十多万亩;倒塌房屋三万多间,有三四万人被大水包围。嘉山县县城有的地方可以撒网打鱼。过去遇到这样的大水灾,不知得拉多少火车粮食来救济灾民!而去年,却是县县增产,县县超额完成征购任务,第一次实现全地区平均每人产千斤粮。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增长10%,油料增长41%,棉花增长12.9%,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年。
连续多年靠国家的粮、款过日子的历史扭转了,农村的贫困面貌开始改变。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潜力越大,变化越快。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农民手里粮食多了。请看定、凤、嘉三县万斤粮户的数字:定远6,848户,凤阳10,300户,嘉山5,887户,各占全县总户数的5%—10%。多年来我们经常下乡,还没有见过农民家家户户屋里放着这么多的粮食!许多社队一年巨变,两年翻身。因为农民还没有来得及盖新房,完成国家征购、超购任务以后,还留下几千斤以至上万斤的粮食、花生没处存放,他们就堆在住人的草屋里。我们在一些村子里挨门串户到各家访问,看到大部分家庭的住屋都被一个个粗而高的粮食囤和花生囤占满了。人们的床铺不得不放在那些粮囤的夹缝里。农民风趣地说:“现在可好,睡觉不知道天亮!”有些人口多的社员家,粮食在屋里放不下,只好用草席在院里搭起临时粮食囤。
我们访问了许多“冒尖队”和“冒尖户”。定远县严桥公社有个红岗大队,过去是安徽省有名的“学大寨先进单位”,受极左路线祸害极重,社员穷得叮当响。1980年实行了包产到户,全大队465户社员,有三百多个万斤粮户,占全大队总户数的60%以上。三槐生产队共有32户社员,去年除两户单身汉各收了三千斤粮食外,其他30户都成了万斤户。
农民手里粮食多,还在集市贸易中反映出来。我们路经实行包产到户最早的肥西县山南区集市,看到粮食、花生摆得满街满巷,价格大都低于国家粮站的议价。山南区区委书记告诉我们,全区去年粮食征购任务是2,400万斤,截至12月初,粮站已经收进3,689万斤。而我们看到,在粮站门口等待卖粮的农民依然排成长龙。许多农民抱怨粮站收购人员太少,不得不在大街上排队等候。有人担心,包产到户完成粮食征购任务没保证,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据我们所见,包产到户面大的县,比一般县征购任务完成得更好。安徽省1980年完成征购任务的头两名,就是搞包产到户多的凤阳和肥西。
农民的收入高了,生活也随着有明显的改善。过去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民,主要是忙于搞吃的;现在,除去自己吃的,还有了可供出售的粮食、油料、棉花和其它农产品。山东省最贫困的东明县,长期以来吃粮靠国家供应,每年每人平均分配只有二十多元;而1980年,向国家交售了六千多万斤黄豆,平均每人126斤。仅这一项,每人就可收入六十多元。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广大农民有了安排劳动的自主权,也就是他们说的“自由”。有了这种“自由”,加上有了粮食,就能促进家庭副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一些包产到户比较早的地区,大都是猪羊满圈,鸡鸭成群。家庭副业发展快,农民的经济收入迅速增加。农民的消费支出,已由过去吃、穿、用的次序,改变为用、穿、吃。他们最羡慕的是“三大件”。我们一路看到听到的是:买自行车的多,买缝纫机的多,买半导体收音机的更多。社员戴手表也不稀罕了。社员的储蓄额大幅度增加。滁县地区1980年社员储蓄比上年增加四倍多。农民的食物构成也开始发生变化。滁县地区、六安地区的一些农村,许多社员房檐下都挂着很多腌鹅、腌鸭。过去黄淮地区许多地方,多年来农民都是以吃红薯干为主,群众编顺口溜说:“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现在,变成了以麦、稻和杂粮为主,“白面条子黄面馍,红薯干子吃不着。”肉和蛋的自食部分也普遍增加了。黄淮地区特别是淮河两岸,山少,石头少,砖瓦少,农民居住条件很差,到处是泥巴草屋。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民们下一个奋斗目标就是盖房子。目前,大量的泥巴草屋之中,已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砖瓦房。
在令人振奋的许多变化中,最深刻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是人的精神面貌变了,群众和党的关系、和干部的关系大大改善了。过去集体经济没有办好,广大农民心里有气,对党有意见,对干部的态度非常冷淡。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告诉我们,他秋后每次下乡进村碰到农民,农民的第一句话常是:“同志,购粮证什么时候下来?”第二句话常是:“今年能不能少给点红薯干?”其他的话再没有了。现在,农村中到处洋溢着对党的感激之情。党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际利益,从而大大改善和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农民们心花怒放,兴高彩烈,对未来充满着信心。许多基层干部告诉我们,过去处理不完的民事纠纷,如今大大减少了,小偷小摸的事很少发生了。五十年代初期那种令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又出现了。
新华社特约记者 吴象 李千峰
新华社记者 张广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