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茶馆》在西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2
第8版()
专栏:连载

《茶馆》在西欧
(西德)乌韦·克劳特
“不,不!我们必须向你们学习!”
在几个城市演出期间,演出团有机会同当地的演员、作家和其他戏剧界的同行会见座谈。通常是中国方面首先提出问题并谦虚地表示:“我们要向你们学习。”然后西德同行也会提一些问题,而且他们总要回答说:“不,不,我们必须向你们学习!”在七个星期的访欧演出过程中,演出团全体成员对欧洲的古典和现代戏剧的情况有了比较深刻直接的了解。我们观看了许多话剧和歌剧,研究学习了一些新技术。演出团唯一负责舞台效果的冯钦用他的声音、手、有关器具和两部磁带录音机完成了歌曲、音乐和各式各样的其他舞台效果。他对西方现在使用的制造效果的现代化设备很感兴趣;如果他要在那里担任效果操作,只需按按电钮就行了。但是外国同行去看他,发现他的技术装备如此简陋时,大家都毫不掩饰自己的惊异,对他充满了崇敬的感情。人们还给他拍了许多照片。我不知他是否告诉了他们,二十年来他一直使用着两台过时了的德国录音机,直到这次出访前夕才换上现在这两台上海产的新型录音机。外国同行对中国的化装师李俊卿也很感兴趣,去观看他工作的情况。他们发现了在西德剧院里不可思议的现象:几乎所有的演员都自己上装。
即使是我也没有想象到中国演员同外国同行之间的接触会如此动人。这里我仅举一个例子:一天晚上,曼海姆民族剧院的演员来看望我们,送给我们一本现在已不再印行的、极其珍贵的布莱希特的作品。这本书原属布莱希特本人,后来成了曼海姆民族剧院图书馆的藏书。中国演员们非常珍视这件礼品。
在苏黎世,《新苏黎世报》上说:观众们被“这个话剧和演员的表演所感动”但是,我们只在那里演出了两场,就不得不离开那座殷勤好客的城市。我们登上派来接运我们回中国的中国民航的专机时,天上正下着雪。这次途经开罗、卡拉奇的回程中没有出什么问题。在北京国际机场,等待我们的是激动人心的欢迎场面,候机室里挤满了前来迎接演出团的亲人和朋友。休息两天之后,我回外文出版局上班,那里的同事们都希望听听这次欧洲之行的趣闻和感想。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