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巨大的吸引力——皖、豫、鲁农村见闻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3
第2版()
专栏:

巨大的吸引力
——皖、豫、鲁农村见闻之二
在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地区,农民赞颂包产到户是治穷的“灵丹妙药”。包产到户对农民的利益最直接,责任最具体,方法最简便,这是包产到户对农民吸引力之所在。
包产到户使农民摆脱了“左”的束缚,掌握了劳动自主权和劳动成果的支配权,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生产队统一领导下,以户分散经营,适合贫困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五保户、四属户、困难户比过去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没有出现两极分化;遇到自然灾害,包产的农民千方百计把丰收的果实夺了回来,等等。总之,包产到户带来了大幅度增产,改变着集体经济的面貌。事实证明,经营方式的改变不等于所有制的改变,包产到户是不脱离社会主义总轨道的一种责任制形式。
我们访问的滁县、六安、阜阳、商丘、菏泽五个困难地区,分属皖、豫、鲁三省,但推行责任制的情况大体相似。1978年开始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1979年逐步推广到大部分社队,基本做法是包产到组,以产定工。少数县的极少数社队自发搞了包产到户(包括包干到户)。去年以来,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发展很快,成为各种责任制中的主要形式。为什么过去在这些地区推广“大寨经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推不开,现在包产到户却不胫而走,堵也堵不住,捂也捂不了呢?
菏泽地委对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作了调查研究,总结了三句话:利益越直接越好,责任越具体越好,方法越简便越好。包产到户对农民的利益最直接,责任最具体,方法最简便,这就是包产到户对困难地区农民吸引力之所在。过去搞大呼隆,农民只管出工干活,不问成本、效益,打多少,分多少,他们不大知道,也作不了主;包产到组,生产和分配“看得见、摸得着”了,主动权大了一点,积极性就高了;包产到户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农民进一步掌握了劳动的主动权和劳动成果的支配权,“先国家、后集体,剩下归自己”,谁也侵犯不了。因此积极性更高,增产效果更大。在贫困落后地区,到处可以听到农民赞颂包产到户是治穷的“灵丹妙药”。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增产幅度之大,甚是发人深思。
梨园公社是凤阳县最穷的公社,小岗生产队又是这个公社中最“难缠”的一个队。过去,上级年年派工作组来这里抓阶级斗争,农民斗来斗去,队长换来换去,20户人家户户当过干部,成年人个个当过队长,结果生产垮了,人心散了。1979年梨园公社实行大包干到组的生产责任制,这个队包到组也拢不起来,便自发地搞了包产到户。这年,全公社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翻一番,实现了每人平均生产千斤粮,油料总产量增加八倍,农副业纯收入每人平均174元,比上年增长两倍多。而小岗生产队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全公社的“冒尖队”,全年粮食总产量139,000斤,相当于本队1966年至1970年五年的总和,每人平均生产粮食1,200斤,比公社平均数多200斤;油料总产量35,200斤,比本队合作化以来二十多年的总和还多,每人平均生产油料三百多斤,是公社平均数的三倍。全队农副业总收入四万七千多元,平均每人四百多元。小岗的变化,周围的队看见后都“动了心”,1980年全公社都搞包产到户了。一年实践的结果是:队队增产,户户增收。
梨园公社土地较多,又适宜于种油料作物,这也许是别处缺少的优势。但是,这个公社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特别是实行包产到户引起的变化,却是整个黄、淮困难地区的一个缩影,具有代表性。许多贫困落后的社队之所以贫困落后,与其说是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条件差,不如说是“左”的错误的破坏特别严重。小岗生产队二十多年来所走的曲折道路着实令人触目惊心!这个队合作化时共有34户,1956年粮食总产量165,000斤,卖余粮四万多斤,这是小岗队合作化以来第一次、也是以后23年中最后一次向国家所作的贡献。从1957年起,反右、刮“五风”,元气大伤,生产大降。1962年后稍有好转,生产刚要抬头,又开始了十年浩劫,再次大受摧残。多年来每人平均口粮只有一、二百斤,每人平均分配收入15元,最多到30元,每年有五至七个月吃国家供应粮。全队20户,不管大户小户,大人小孩都逃过荒,讨过饭。尽管如此,还照样要批“资本主义”。搞得社员谈富色变,连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一点积极性也被扼杀了。大家只好穷在一起,苦在一起。
长期以来,农村工作从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到具体措施,“左”的东西已经“配了套”,司空见惯,积重难返。人们把“左”的东西归结为“大、公、平、统”四个字,其结果是穷,靠国家供应、贷款、救济过日子。
包产到户使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民摆脱了“左”的束缚,掌握了劳动自主权和劳动成果的支配权。他们抬起头,挺起腰,以主人翁的姿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力和土地的潜力。装门面的无效劳动从此绝迹,辅助劳动力也都有了用武之地。特别是女社员有了时间搞家务,看孩子,喂猪喂鸡,搞家庭副业,不必象过去那样大家摽在地里混工、窝工、打“疲劳战”。农民既讲究实效,也善于安排,该干就干,该歇就歇,有紧有松,劳逸结合。我们访问的十几个县,对包产到户的好处有个不约而同的说法:“集没有少赶,戏没有少看,活没有少干,粮没有少打。”
多年中社会主义集体农业普遍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即使是那些生产发展快,集体家底厚,机械化水平高的先进社队,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先进社队单产、总产有很大提高,而社员的收入却不能相应增长,增产不增收,或者增收得很少很慢,工分值达到一元以上就很不错了。有的先进大队名声不小,但浪费大,成本高,成为高产穷队,社员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所谓“喜人的产量,惊人的成本,愁人的分配”,就是这种状况的写照。而原来贫困落后的社队,一搞包产到户,尽管家底薄、基础差,各方面都赶上先进社队颇不容易,但突出的优点是实惠,实际收入水平可以很快赶上目前先进队的一般水平,有的甚至一年就超过了先进队。
当然,这不是说贫困落后地区没有出色的先进社队,更不是说先进社队也要搞包产到户。我们访问过这些地区不少先进大队,他们大都有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办法,责任制搞得很好。菏泽县小留公社前王楼生产大队,多年来生产节节上升,集体经济日益巩固,固定资产总额达300万元。大队还办了一个机制砖瓦窑,成立了建筑队,在统一规划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帮助社员盖新房,现在已完成一半以上。大队还为学校新盖了教学楼,买了十部彩色电视机,社员们每晚都可以在自己的队里看电视。在这里,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十分明显,社员们也非常热爱集体经济,把它当作幸福的靠山。但就是这样的先进队,现在也坐不住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申玉仁说:“我们原来认为稳坐泰山,睡三年大觉周围的队也赶不上,谁知一搞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贫困队、落后队都呼呼地上,我们再不提高就要落后了。”
有些同志虽然也承认包产到户增产效果显著,但仍然对包产到户持否定态度。理由呢?无非是分散经营、方向不对。他们认为,包产到户虽然增产,但会加重社员的私心,必然削弱甚至瓦解集体经济,五保户、四属户就没法照顾了,自然灾害就没法抵抗了,农业基本建设更没法搞了。其实,到农村里去看一看,问一问,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长期以来,贫困落后地区的主要矛盾,是农民积极性不高,生产发展缓慢。实行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迅速发展,主要矛盾解决了,也就为解决其他各项矛盾创造了条件。至于包产到户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只要做好工作,是不难一一解决的。
包产到户是由生产队这个经济主体把生产任务包给社员去干。在生产队统一领导下以户分散经营,是适合贫困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按包产合同进行分配,干脆取消不准确不科学的评工记分,能直接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更有利于协调国家、集体和社员三方面的利益。因此,包产到户不是单干,它不仅不妨碍而且会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阜阳专区阜南县1978年底统计,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的固定资产总值为三千七百多万元,而合作化以来国家给社队的农业投资、农业贷款、无偿投资的总额却高达七千二百多万元,把集体固定资产全部卖掉还债,仍倒欠三千五百多万元,全县每人平均负债三十五元以上,集体经济实际上是个空壳。近两年,这个县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包产到户的队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生产迅猛发展,社员生活大大改善,对国家的贡献大大增加,集体经济也更加巩固、壮大。1979年新建机灌站137处,装机264台、6,600马力,等于解放30年来装机马力总数的1.4倍。1979年社队企业的总收入七百多万元,1980年达到一千五百万元左右。不少生产队长自豪地说,我们现在不再欠帐了,公积金、公益金提一笔是一笔,都是实打实的。当然,搞包产到户,卖牛、卖拖拉机、拆公房的事也是有的,这主要由于放弃领导,没有做好工作。来安县施官公社汪庄生产队,有电动机五台、小钢磨二台、碾米机、饲料粉碎机、轧花机、山芋洗粉机、脱粒机各一台,公房八间,价值共一万元左右。1980年实行包产到户,开始有的社员主张把机器卖掉,钱分到户,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建立副业生产责任制,分包给三户。结果纯收入2,100元,队里留一千元作为公积金扩大再生产,新买了一台电动机,剩下1,100元用于当年分配。谁说包产到户必然削弱甚至瓦解集体经济呢?
去年春季,我们曾到滁县地区访问,当时不少同志担心包产到户后,烈属、军属、干部家属、工人家属、五保户、人口多劳力弱的户,会降低收入,形成穷的穷,富的富,出现两极分化。机关干部中议论更多。这次我们再到滁县,却到处听到这些人说包产到户的好话。商丘和菏泽两个地委的负责同志也告诉我们,地、县机关干部对包产到户的态度,一年来有个“三部曲”:年初大部分人反对,夏收后摇摆的人多,秋后则是普遍拥护。过去家属在农村的单职工收入少,困难大,往往是机关救济的对象。去年倒过来了,家属在农村的单职工谁也不要救济金,主动让给了困难的双职工。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实行包产到户,不同类型的户都比过去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没有出现两极分化,而且不少地方劳力弱的职工家属,比一般户甚至比劳力强的户增收的幅度还要大。因为这种户家里孩子多,过去做的劳动日少,主要靠职工赚钱向队里买粮。现在自己包田种,老人小孩也发挥了作用,打的粮食吃不完,还卖余粮。五保户的生活,也随着整个生产的发展而得到改善。六安县三十里铺区过去规定五保户每年给口粮600斤,油五斤,钱15元,有些困难队实际保证不了。1980年全区大部分队包产到户,七个公社57个大队,除一个大队耕地被淹外,56个大队增产,分给五保户的口粮普遍提高到七百斤以上,油10斤到12斤,钱25元到30元。有的队还给五保户缝了两套新衣服,过年过节送几斤肉、几斤鱼。谁说五保户、四属户、困难户没法照顾了?
有的人说,包产到户好是好,遇到灾害受不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阜阳地区去年从6月上旬到7月下旬,正值夏收夏种夏管的关键时刻,连绵阴雨近五十天,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生虫、发芽、霉烂,损失很大,全区比上年减产八亿斤。而这个地区包产到户占70%以上的阜南县,却增产10%以上。人们看到,当阴雨连绵的时候,包产的农民,爱护自己的劳动果实就象母亲爱护自己的婴儿一样,小麦割下来后怕雨淋坏,麦堆“头朝里,根朝外,上边用塑料布盖,四角还用绳子拽”;天下雨不能打场,就把麦子拿到屋里一把一把地脱粒,搓、捶、摔、掼、打,手磨肿了,出了血,掉了皮,就戴上手套继续脱粒。就这样千方百计、不分昼夜地奋战,把雨涝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把丰收的果实夺了回来。
关于农业基本建设,农民们反对的是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做法,对真正有实效的农田水利工程,仍然是愿意搞的。去年12月12日下午,我们访问了阜南县草河疏竣工程工地。这是全县四大工程之一,10个公社联办,由县统一指挥,直接受益五万亩,间接受益六万亩,还可造地2,000亩。没料到这个多年来被挤掉的工程,包产到户后却搞起来了。由于包工到队,责任到人,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验收,收益区与非受益区的任务和负担分配得比较合理,群众积极性很高。12月1日开工,土方工程的工效比过去提高三分之一到一倍以上,最高的每人每天可以完成七、八方。为了早完工早回家,有的户把亲戚也找来了。原计划上17,000人,实际上来了二万人还多。谁说包产到户就不能搞农业基本建设呢?
在贫困落后地区,包产到户带来了大幅度增产,大幅度增产又改变着集体经济的面貌。公共积累多了,经济实力强了,社队干部说话也灵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正在或开始进一步发挥。有人说:
“别看包产到户能增产,一年快,二年慢,三年就完蛋。”他们认为,统一经营变成个体经营,集体经济就解体了。事实证明,经营方式的改变不等于所有制的改变,包产到户是不脱离社会主义总轨道的一种责任制形式。农民的说法是:“一年有饭吃,二年有钱花,三年成了小康家。”
新华社特约记者 吴象 李千峰
新华社记者 张广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