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徐特立同志晚年生活片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3
第5版()
专栏:

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徐特立同志晚年生活片断
张同吾
“共产党员必须 坚持实事求是”
徐老曾深刻地指出:“实事求是是一句极平常极老实的口号,但它的本质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没有它,一切革命,一切建设,一切工作和学习,都会有偏差,都会有走上歪风的危险。”
1958年,社会上刮起了“浮夸风”、“共产风”,一些人为了“放卫星”,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这年秋天,徐老从北京去南宁路过河南作短暂停留,在当时的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陪同下,来到某公社参观。茫茫棉田杂草丛生,大多棉桃儿还没有绽开,可当地介绍情况的人却声称亩产皮棉可达几百斤。徐老当时就说:“我不相信,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等我回来还要到这里,看一看到底打了多少斤。”介绍情况的人还说稻子亩产万斤。徐老很不高兴,他对周围的人说:“这不可能!不透空气,稻子怎么能生长呢?这是普通常识嘛。”
徐老从河南回来心情很沉重,后来通知他去徐水参观,他坚决不去了。有一次,他的儿媳、秘书徐乾同志劝他:“在外面讲话可要注意啊,不然会说你反对大跃进。”徐老沉思片刻,非常严肃地说:“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困难了,但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他还说:“讲大话容易,到头还是老百姓遭殃。”
1961年秋天的一个清晨,徐乾同志走进徐老的书房,在写字台上发现一张旧公文纸,徐老用毛笔在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话:“浮夸风其目的是骗他人,结果把社会信用失掉,使自己孤立而垮台,并人格也丧尽。一切自谓聪明缺乏考实作风者必遗害社会且灾及子孙。”显然这绝非徐老偶有所感信笔由之,而是他从社会实践中体悟到的真理。今天,我们重读这段闪耀着哲理的文字,回顾历史的足迹,就更体会到徐老的话是多么坚实有力、耐人深思、发人深省!
“一代师表启后昆”
徐老对待工作,从来是出以公心顾全大局。早在中央苏区时,徐老原任教育部长,不久,瞿秋白同志从上海来到瑞金,徐老首先提出:秋白同志年轻有能力,应该让秋白同志任部长,自己任副部长。中央同意了徐老的意见。后来在工作中,他俩互相尊重,配合得很好,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全国解放后,徐老年事已高,记忆力减退较快。在党的八次代表大会前夕,徐老给中央写信,请求免去他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让年轻而有能力的同志来接替。徐老在信中说,若不这样,我是很不安心的。不久,杨尚昆、陆定一等同志专程去看望徐老,一再询问他为什么感到不安。徐老说:
“不让贤怎么能安心呢?就是要让贤嘛!”
徐老到人民大会堂去开会,只要看到代表中中青年人多了,他就特别高兴,回到家里总要兴致勃勃地描述他喜悦的心情。他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只有青年人成长起来,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曹瑛同志曾称颂徐老是“一代师表启后昆”,这是很恰当的。
革命夫妻情深义重
徐老的高贵品德不仅表现在政治生活里,还表现在家庭生活里,朱德同志曾赞扬他是“当今一圣人”。
徐老和他的夫人徐老太太,从成婚到1960年徐老太太病故,七十年间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徐老早年在长沙办学,徐老太太留在乡下操持家务;1919年至1924年徐老赴法勤工俭学,阔别五年之久;1927年至1937年,徐老奔走革命,杳无音信;从1940年起又与徐老太太分开,直到全国解放才得以团聚。他们虽然相聚日短,离别日长,但徐老对她的感情却是诚挚笃厚的。徐老是从党性原则的高度来认识个人道德的,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为人类的彻底解放而斗争,其中也包括妇女的解放,如果无故抛弃她们,是损人利己的行为,也是背离了革命的信仰。
徐老经常对徐乾同志说:“你们对我怎样都不要紧,一定在生活上照顾好老太太,她没有文化,又是家庭妇女,容易有自卑感,不要叫她有思想负担。”平时徐老总是把好一点的房间让她住,把好一点的菜让她吃。徐老太太病逝后,徐老把他俩的合影照片一直放在随身的衣袋里,寄托怀念之情,以至照片中间留有深深的折痕。
(原载北京《支部生活》,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