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让农村的孩子和成人订得上报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3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让农村的孩子和成人订得上报刊
罗郁文
刘章同志看了八位作家署名的文章《孩子们到哪儿去看戏?》有感而写了《关心农村孩子的文化生活》,在去年12月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我万分赞成他向各级文化部门的呼吁,同时想再说几句话。
我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学生》杂志的工作人员。我们几乎每天都收到农村中学生的来信:“编辑叔叔阿姨,我多想订一份《中学生》呀,好不容易说服爸爸给了我五角一分钱,跑到邮电所去订一份刊物,可他们说要一次订一年才收。我们拿不出这么多钱呀!”“听说《中学生》要扩大发行,我高兴地去订阅,得到的回答是不能订。有人说就是不给我们山区的学生看,是吗?那么我求您给我订一份,可以吗?”这些信的来处几乎遍及各省。不少老师来信告诉我们,他们全校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只分配到一两份《中学生》。有的学生提出质问:“为什么我们农村学生想看一本杂志就这么难呢?”
这是不是因为我们刊物限额少,满足不了要求呢?不是。因为我们每月给各省的发行限额数,都远没有订满。
这使人不得不想到:关心农村孩子(包括成年人)的文化生活,在报刊供应这个问题上,邮电部门也应包括在内。担任乡邮工作的人们,每天爬山涉水跑公路,是很辛苦的,特别是这两年报刊数量剧增,工作量确实加大很多。但是,如果邮电部门的同志们能想到,一本杂志,作者写了文章,画了图,编辑编成书,印刷工人排印装订出来了,万事俱备,只要缺了他们这一“东风”,八亿农民,一两亿农村中学生,就享受不到这种文化生活啦。是不是可以尽量多想一些办法,为农村的孩子们、社员们多办一些好事呢?
回想起“文化大革命”以前,不少邮电人员不仅不去限制人们订报刊,而是千方百计地做宣传,动员群众订阅,因为他们多发行,可以多得到报酬。这又使人不得不想到:邮电部门为什么不采取发行报刊提成之类的经济措施,把“鸿雁”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呢?那样的话,农村里一个个渴望提高文化生活的孩子们、青年们,定会向你们绽开笑脸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