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增产干部——文亮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5
第1版()
专栏:实干家

增产干部——文亮明
江西省万载县高城公社管委会委员文亮明同志,是“八一农垦大学”本科毕业生。1968年由地区下放到公社,十二年来坚持每年到最落后的生产队去蹲点。他蹲的一个农科站和六个生产队,都获得丰收增产。
高城公社丘陵起伏,水寒田瘦,加上耕作方法落后,是个穷地方。文亮明决心要为摘掉这里的落后帽子尽一份力。他白天找老农求教,跋山涉水勘查土质。晚上,他认真阅读农业科技书刊。他在公社农科站搞起了本地还没先例的旱地育秧,错开农事季节,扩大栽种面积。他还带领大家沤绿肥,收集牛粪和家肥,提高稻田的地力。头一年,即1968年农科站的粮食亩产由五百多斤增到八百多斤,成为全社第一个跨《纲要》的单位。
1973年,文亮明来到郭家生产队,和社员群众共同努力,又把亩产由六百多斤提高到八百多斤。这年,与他一起下放的三十几个干部都陆续上调了,有人劝文亮明说:“老文,就算你一身是铁,又能打多少钉呢?”文亮明回答说:“能打一颗钉就是一颗钉,能改变一个生产队的面貌总是一件好事。大家一齐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我们国家前进的步伐不就加快了么?”文亮明照常蹲他的点。从1974年到1978年,他连续在四个最落后的穷队蹲点。他和社员们风里来雨里去,泥一身水一身,结果,队队当年跨过了《纲要》,最高的生产队亩产达到一千三百来斤。
1979年,文亮明接受县委交给他的任务,在易家生产队帮助工作。这个队亩产只有八百来斤。文亮明一下来便从改土治水入手,发动群众改造低产田,开出了总长三千二百多米的排灌圳,做到了排灌分家,使四十多亩单季稻变成了双季稻。在组织农业生产中,他坚持落实生产责任制和科学种田。这一年,易家生产队在他的指导下,亩产高达1,514斤,每户平均向国家交售万斤粮,创造了粮食单产、总产、总收入、对国家贡献和社员口粮、收入等十项超历史水平的新成绩。1980年3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于易家生产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的嘉奖令。1980年,文亮明与易家生产队的社员再接再厉,又夺得了亩产1,600斤的好收成。社员们高兴地称赞说:“老文可真是一个增产干部啊!”
易定国 胡学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