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从“空纸一文”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5
第3版()
专栏:读者论坛

从“空纸一文”谈起
由于工作的关系,近年来接触了大量的文稿。从阅稿中发现一些问题,突出的是有些文章层次不清,语言混乱,错别字很多,标点符号滥用。象我们这样的科研单位,平时全靠文件开展工作,问题如此严重,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现在还是从“空纸一文”谈起吧!拟稿人是位理工科大学毕业的技术员,他起草的一个通知中有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计划、要求虽然写在了纸上,但没有兑现,等于一张白纸。显然,用“一纸空文”这个成语来表达较为妥贴,可是他却用了“空纸一文”来形容。这样就闹了笑话:既然是“空纸”,何有“一文”?有“一文”,何为“空纸”?然而,这并不是个别现象。
再以比例关系而论,语言混乱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前些日子,参观计划生育和人口理论展览,当讲解员介绍各国按人口平均生活水平时,竟说我国比一些先进国家要低几百倍。1980年7月10日《健康报》第四版《黄瓜》一文说:“黄瓜虽有种种好处,也有不足,胡萝卜素的含量比西红柿少十倍,维生素的含量也比西红柿少五至六倍”。1980年《红旗》杂志第24期的一篇文章中说:
“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并不是没有了,还是有,而且还可能滋长。但是,同资本主义国家比,少得不知多少倍。”以上这些说法,都是不科学、不恰当的。作为同类事物,在进行数量比较时,大数可以是小数的若干倍,而小数只能是大数的几分之几,绝对不会出现少几倍、几十倍、几百倍等情况,因为少一倍就等于零了。
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善于使用语言的巨匠。他们很重视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工作,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重要社论。解放后的17年,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在十年浩劫中,广大知识分子被戴上“臭老九”的帽子,很多有才华的人遭迫害、受摧残,并贻害了年轻的一代。在文化教育事业上的后遗症,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这种语言混乱现象的继续存在,在政治上是对于人民利益的损害,对于祖国的语言也是一种不可容忍的破坏。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引自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鉴于这种考虑,我以为,还是把问题提出来,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采取措施,在使用语言方面改变这种不能容忍的混乱状况为好。
希望党和政府加强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领导,从中、小学就打好基础,理工科大学也应重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建议党、政机关各部门加强语言文字工作。记得1980年初,有的部门曾连发三个通知,对所发的文件进行更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与审查、把关不严分不开的。这里我想引《论语·宪问》中的一段话:“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国的外交文书,是由大夫裨谌起草的,经大夫世叔研究评改,外交官公孙子羽修饰,最后由大夫子产润色加工而成。由此可见,古人是很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我们应该引为借鉴。
北京 王文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