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想想孩子们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6
第8版()
专栏:

想想孩子们吧!
茅盾 夏衍 阳翰笙 曹禺 赵寻
读了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四分之一和百分之一》、《孩子们到哪儿去看戏?》两篇文章,我们很感动,也很不安。
儿童戏剧演员和儿童文学家们为了儿童,向社会大声呼吁:给孩子们一个看戏的地方!给儿童戏剧工作者一个演戏的地方!其实,孩子们看不到戏,儿童戏剧工作者没有演出的场所,又何止是北京一地呢?
文化部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加强少年儿童艺术工作的意见”,又成立了少年儿童艺术委员会。现在,儿童剧场的问题,对于儿童教育工作者和戏剧工作者来说,应该算得上火烧眉毛的事了。
几年前,我们有人看见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还凑在一起玩弹球儿,感到十分难过。在十年大动乱的年代,百花凋零,青年人、孩子们没有一点健康的娱乐,没有他们自己的艺术和对美的享受与追求,真是十分可怜的。现在不同了,随着文艺、戏剧事业的发展,儿童戏剧也繁荣起来,孩子和大人们都非常欢喜。但是,现在,就象一个打扮好了的新娘,忽然得知迎亲的花轿不来了。
这实在是说不过去。
孩子们是最有活力的,他们的全身心都在渴望、渴望着一切。他们不会只满足于课堂的教育,或是做做游戏,看看小人书。他们需要更多、更美的享受。
孔夫子时代,当然没有儿童剧。但是,他小时候也和小同伴扮演“俎豆祭祀”的戏。这说明只要是孩子,便有摸拟生活,类似演戏的要求,连“至圣先师”也不免。
鲁迅先生那时候也没有“儿童剧”看,只能看看“社戏”,读读《山海经》。但在他成为文学家之后,儿时看“社戏”的情景,还使他长久地不能忘怀。
鲁迅有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作父亲》。他提出“五四”时代的父母,应该“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半个多世纪已过去,今天我们应该更认真想想了。在《上海的儿童》一文中,鲁迅还提到:“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这个道理,是无人不知的。然而一遇具体问题,就容易把孩子们的事情忽视掉。
西方有一位教育家把儿童比作太阳,认为一切教育措施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旋转。我们虽不能象他那样看待这个事物,但是,儿童教育毕竟是成人教育的基础,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而儿童戏剧又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说来说去,我们就是为了儿童剧场问题说话,为成千上万的小观众说话,我们不能眼看着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停止活动,等待那不知何时才能“重建”起来的新剧场。
据我们所知,北京很多机关“大院”,都有规模宏大、建筑华丽的礼堂,有些利用率并不高,甚至经常闲置着。那么,能不能借给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用一用,借给孩子们用一个时期呢?北京城中心地区就有质量相当高的机关礼堂,地点也适中,如果向孩子们开放,让孩子们在那里看上一年半载的戏,那该多好!
我们衷心希望有关的同志们能把这件事看作自己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都是父母,都是爷爷、奶奶。我们对于下一代应尽的责任是不能推辞的。为孩子们做件好事,也是为祖国的未来做好事。为什么我们不给孩子们尽可能创造一些更好的条件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把最好的东西给儿童呢?
一位长期从事儿童戏剧的艺术家,最近含着眼泪,连声对我们说:“想想孩子吧!想想孩子吧!”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心里真感到难过和不安。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不要再让孩子们失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