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从“毛遂”盈门谈人才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7
第4版()
专栏:群言堂

从“毛遂”盈门谈人才问题
安徽省科委调研室 张晓苍
去年,安徽省科委为了充实和加强几个直属单位业务技术领导力量,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聘学有专长的人才。现在,虽然整个招聘工作已经结束,但公开招聘人才所引起的“冲击波”,那“毛遂”盈门应接不暇的景况,却深深印在工作人员的心里。人们经常思考着这个问题:为什么公开招聘十来个人才,竟能产生一呼众应的效果?为什么238名应聘者中,“自荐”者就有227人,占总人数的95.4%?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出现“毛遂”盈门的现象,是因为人才过剩吗?不是。目前安徽省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占全省人口总数3.3%,低于全国平均数4.7%。就是省、地、市专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也很少,平均每个科研单位只有13.6人;县级科研所的技术骨干平均只有3.5人;副研究员以上的全省只有23人。这些情况说明,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人才奇缺。那末,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有专长的人前来应聘?是因为想捞个“一官半职”吗?也不是。据了解,在应聘人员中,本人提出来可以担任副所长、副主任或副经理的只有40人,提出来担任所长的只有一人。所有这些同志都敢于立下“军令状”,并主动提出要给正副所长规定二至三年的任期。他们说:“没有任期的干部制度就谈不上效率”,“本人如在任期内干不出成绩,就下来做具体业务工作,并愿意接受组织上的处分”。许多人在应聘信中还谈了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有的说,他不善于做人的工作,不善于团结人,因此当不了所长或主任,就专业水平来说,只能胜任某个课题组长。有的说,他来应聘,先不要安排领导职务,可以先做一般具体业务工作,如果确实胜任,经过民主选举,得到群众的信任,才担任领导工作。可见,他们的注意力不在于个人的职权,而在于事业的成败和工作效率的高低。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多难兴邦,求才心切,“毛遂”盈门,实在难得。安徽这227个自荐者敢于站出来,不仅是因为他们都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更主要的是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强烈地鼓舞着他们。自荐这一行动也体现了勇敢的进取的精神,这是很可宝贵的。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发挥科技人才“自荐”的积极性呢?
(1)对“自荐”,要鼓励不要阻拦,更不要嘲笑、打击和压制。不少自荐的同志要求招聘单位对他们应聘的情况给予保密,以免被扣帽子、穿“小鞋”、招来麻烦,影响调资晋级,同领导关系搞僵。有的单位不让应聘人员接受考核,有的责备应聘的同志没有组织观念,“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在报纸上,我们也看到了“毛遂”上任以后又被迫辞职的报道。所以应当造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支持“毛遂自荐”。
(2)对自荐者要热情接待,不要求全责备。只要确有专业特长,现实表现也好,可以胜任工作,就应当委以重任。对于落选的“毛遂”,也要关心帮助,给他们建立人才档案,主动向有关专业对口单位或组织、人事部门介绍他们的情况,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3)科技管理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及时了解各种人才的思想动向,特别要重视研究那些不安于现状的“毛遂”的进取精神,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更好地开发人才资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