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友谊花盛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7
第7版()
专栏:乌干达通讯

友谊花盛开
本报记者 李红
在乌干达共和国东部的布索加省境内,有一座中国援助的、由中国和乌干达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兴建的基宾巴水稻农场。这座农场在1976年建成后,水稻年年丰收,农场越办越兴旺,因而被人们誉为是一朵盛开的中、乌合作的友谊花。
基宾巴农场的所在地——基宾巴河地区原是一片沼泽地,芦苇荆棘丛生,蚊蝇蛇蟒肆虐。但我国技术专家考察后,认为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可建立水稻农场。1973年,中国和乌干达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开始在这里建场,当时,施工条件较差,生活也很艰苦,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是,为了使农场早日种出水稻,中、乌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河的上游筑起堤坝,造成可蓄水302万立方米的水库;在河的下游沼泽地平整出八千多亩的水稻田,还修起了道路桥梁和房屋。现在农场可产稻谷八百多万斤,成为乌干达产大米最多的农场。在1979年坦桑尼亚反击阿明的战争中和1980年由于严重旱灾而缺粮的情况下,这个农场提供了乌干达人民急需的大米,满足了市场的部分需要。
现在这个农场已经成了乌干达发展和推广水稻的技术中心。全国各地的官员和农民到这里参观学习。有些地区的农民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种植了成千上万亩的水稻。许多乌干达人民在农场学会了水稻管理和机械操作。
基宾巴水稻农场并不只是生产稻谷,而是多种经营。他们还建起日产24吨碾米厂一座,又利用加工厂的副产品养猪、养鸭,种植蔬菜,供应市场。此外还建设了年产120万块的制砖厂。农场的农机修配车间,既满足本场需要,又对外提供服务。
农场很重视技术培训,开设过《水稻的一生》、《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和《拖拉机的维修和保养》等课程,培训了不少技术人员和工人。有的工人经过刻苦学习,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能独立操作就提拔为技工,以鼓励工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同乌干达朋友在共同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乌干达朋友赞扬说:“中国专家工作出色,给乌干达人民很深刻印象”,“中国是我们的好朋友”。以奥博特为首的乌干达新政府赞扬基宾巴农场是“各国援助乌干达项目中搞得最成功的一个,它打开了乌干达人民的眼界”,“为乌干达农业发展树立了良好榜样”,“是所有发展项目的典型”。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乌干达代表表示“基宾巴农场是援助的最好方式,它教会人民生产和自力更生,是我们援助工作的榜样”。她希望同我国合作多办几个农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