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商商量量修好了化铁炉——一个工程师和工人合作的例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7-25
第3版()
专栏:

  商商量量修好了化铁炉
——一个工程师和工人合作的例子
卢念高 银重华
石景山钢铁厂铸造部的三个八吨化铁炉,自去年六月底开炉以来,到今年二月熔铁量已由每天三十多吨,逐渐增加到五十多吨了。但是炉子也渐渐出了毛病:炉壁熔蚀得很厉害,炉壁铺的三百公厘厚的耐火砖,落炉(即停火)后,只剩下三十公厘左右,有的地方甚至只剩下五、六公厘;再严重些铁水就会流入风箱,或烧透炉壁铁板。炉子本来每天要烧十六小时,但是这时只烧到十一二小时,炉体就热得厉害,常常被迫提前停火。炉底漏铁水了。炉子风眼也不明了。有时渣子凝在风眼上,有时铁水直接流入风眼,影响送风。炉内造成挂料(即料下不下去)现象。这些毛病,一天比一天严重。但是铁水需用量却一天比一天增多。因为铸造部这时正热哄哄地要展开生产竞赛,铸管场、翻沙场,都拚命地要铁水。铸造课长兼助理工程师沈瀛洲,一面作着增产计划,一面却为这事很焦心。
这时,工程师和工人在检讨炉子发生事故的原因时,都犯了强调客观困难的毛病。他们说:第一,炉子老了,有什么办法?第二,耐火砖质地不好;焦炭灰分太多。但是现在又没有好砖好焦炭怎办?同时因为沈工程师和工人合作不够,自己想主意,也不和工人好好商量,就亲自到炉上去操作,所以工人心里不高兴,不肯积极想办法。结果,一直没想出好办法来。
炉子越来越坏。三月一日,挂料情形严重到用两个一吨重的大铁球往炉子里去砸。第二天,沈工程师想了想,干脆找铸管部的军代表去,对他说:“别搞增产运动了,一搞准垮!不如等修好炉子,稳稳当当地来。”军代表李文良同志这时正病在床上,就说:“不行,增产运动还是要搞,而且要按计划,在三月三日开始。”军代表告诉他:多和工人一块儿商量,叫大伙出主意;自己想出办法,最好和工人一块儿做。
沈工程师一想:对,工人守着炉子多少年,比我经验多的多,和大家一块想办法去!
沈工程师到炉子上守了两天,和工人一起商量办法。这时,工人看到工程师虚心了,他们也积极起来了。理论和经验一结合,办法就出来了。他们发现:在自己的工作条件内,可以补救炉子的各种毛病。
炉底原来铺的砂不好,沈工程师首先把靠近出铁口的地方,改为三分之二的火砖粉,三分之一的粘土,于是漏铁水的现象消失了。炉壁的耐火砖,按书上所说,应该是四百公厘厚,但原来只铺了三百公厘厚。如果改成四百公厘,势必要缩小炉子的容积,影响铁水的供应。沈工程师和砌炉老工人韩恩平商量后,就画了个草图,提了个原则性的意见:把热度最高的熔化带的炉壁,加厚三十公厘。把预热带的容积加大。意见提出来了,怎样砌这些砖可不是件容易事。沈工程师自己也没有把握。老工人韩恩平就接过这个工作,想出办法,把炉子改砌好了。为了解决挂料问题,韩恩平提议把风眼的斜度由五度改成二十度左右,免得铁水上溢。经沈工程师采纳,风眼斜度加大,好是好些,但铁水还能溢出,凝在风眼上下不去。挂料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这时,煅铁工领班王忠章提出办法来了。王忠章是二十七八年工龄的老工人,但是以前旧作风很严重,常和别人闹不团结。沈工程师自己到炉上去操作时,他就干脆不负责任了。炉子出了故障也不爱管。这次沈工程师虚心地和他商量,请他出主意。他的主意也拿出来了:把风眼的砖抹上一层耐火土,叫它没有砖缝,铁水就凝不住了。这样办了以后,果然炉子里进风也顺利了,挂料的现象也没有了。他并提出:耐火砖熔蚀的厉害,和摆料的方法很有关系。他定出办法:把炭摆在周围,把铁和石灰石放在中间,这样就减低了炉壁的熔蚀程度。这时焦炭的灰分正好也减低了一些,所以在三月上旬,化铁炉就装修好了,并超额完成上级所给的任务。
直到现在,炉子又用了三个多月,每日熔铁由二月份的五十多吨提高到八九十吨,炉子再也没出过毛病。撇开化铁炉是铸造部的关键不谈,单以多化铁而不必另开炉子来计算,所节约的人工每年就合两万多斤小米。这是工程师和工人合作的结果。据沈工程师讲,炉子不只现在不出毛病了,就是铁水需用量每天再多几十吨,炉子还顶得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