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牵引“神火”的年轻人——记海安县知识青年高洁研制太阳灶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8
第3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牵引“神火”的年轻人
——记海安县知识青年高洁研制太阳灶的事迹
被誉为“太阳村”的江苏海安县沿口公社滩河大队第八生产队社员的住宅前面,一台台银盘似的水泥太阳灶,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源供农户使用。研究和制造太阳灶的知识青年高洁,被这里的干部群众亲切地誉为“土专家”。
滩河大队地处黄海之滨,柴草缺乏,不仅给社员生活造成困难,而且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63年从南通市来这里插队的高洁,在南通市新技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利用太阳能的图片,心想,如果把太阳灶研制出来,不就解除了社员的烧草之忧吗?从此,他跑海安,去南通,搜集图片资料,立志在太阳能的利用方面找出一条路来。
开始,高洁仿制铁木结构的太阳灶。他用自己的生活费,买来了钢筋、木材,锯锯刨刨,很快就搭起了一个架子。当制造抛物反光面的时候,却碰到了难题:阳光不能聚焦到一起。这是太阳灶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对一个初中毕业程度的高洁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但小高并没有被这只拦路虎吓住。听说建湖县高作中学建起了一只聚光太阳灶,他立即赶去,得到了学校一个物理老师的指点。回到家,高洁反复作图设计,一直画了上千张草图,第一台铁木结构的太阳灶诞生了。后来计算成本,每平方米造价五十多元,一台太阳灶用了二百多元。他觉得造价太高,社员经济条件够不上,没有推广价值。
他接着开始了新的试验。一次,他在科技杂志上看到纸有许多特殊用途,心里豁然开朗,抛物反光面用纸壳结构来代替,造价不就可以降下来了吗?小高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可一次接一次失败。他细细琢磨着多次试验的经验教训,反复分析着实验资料,重新设计了方案,终于在第13次试验时,达到了预计的要求。但是这种太阳灶的纸壳反光面在阳光下变了形,使用效率不足60%。怎么办?这又给高洁提出了新的难题。
高洁在进行太阳灶试验之前,成功地搞过沼气试验,对水泥制品坚固耐用,不易变形的特点比较了解。这种材料来源广,加工简单,如果能制成水泥太阳灶,就可以在社员中普及开来。于是,他买了一套有关的书籍和五、六十种工具,又投入了研制水泥太阳灶的紧张战斗。高洁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为了尽早搞成试验,他处处艰苦奋斗,平日不吃肉,不添衣,用积聚起来的资金,购买黄沙、水泥等材料,每次总是自己动手装运,筛洗。尽管如此,仍然经常为经费不足而停工。后来得到县里有关部门的支持,困难才得到解决。水泥制品比较笨重,不解决跟踪问题是不能使用的。为了突破这一技术难关,高洁吃饭不香,睡觉不实。一天早晨,他躺在床上,看见妻子转动镜子梳头,给他很大启发,他想:抛物反光面就等于镜面,把它安在支架上,就可以垂直转动了。高洁又把农家石磨的水平转动原理应用到太阳灶上。这样,水泥太阳灶跟踪的问题解决了。接着,他又经过四十多天紧张的工作,使一台直径二米的聚光水泥太阳灶就在他家屋前自如地转动起来了,全部材料费用只花了35元。它构造简单,坚固耐用,使用方便,全天都可以接收阳光,烧开一铝锅冷水不足吸两支烟的时间。用它来代替砖灶,一个五口之家,一天可以节省柴草二十来斤。
高洁研制的水泥太阳灶成功了!这消息象长了翅膀,很快传出去了。许多社员邀请高洁帮助制造。从去年以来,高洁先后为滩河八队浇铸了28台,这个队除个别单身汉外,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太阳灶。还为本县其他公社和邻县浇铸了一百多台。1979年,高洁被命名为省新长征突击手。去年夏天,江苏省科委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他研制的水泥太阳灶正在全省推广。
陆静高(附图片)
高洁同志(左)在给社员制作的太阳灶上贴镜片。
杨一秋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