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春蚕到死丝方尽——访朝鲜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8
第7版()
专栏:人物专访

春蚕到死丝方尽
——访朝鲜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本报记者 徐宝康
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记者驱车前往平壤市中区大同江畔景林洞去拜访朝鲜历史小说家朴泰源先生。
走进作家的书斋,只见一位饱经沧桑、双目失明的老作家瘫痪在床上。不了解朴泰源先生的人,如果见到他病魔缠身的这种恶劣处境,有谁会想象出,正是这位不屈的作家,在双目失明16年,尤其是全身瘫痪六年以来,靠他唯一能动的一张嘴,以惊人的意志,战胜着死亡的幽灵,以超人的毅力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注入到长篇历史小说《甲午农民战争》的创作之中,写下了长达二十多万字的书稿。
朴泰源的妻子权英姬递给记者一叠文稿,看到上面密密麻麻校对修改的字迹,朴泰源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尚精神不能不使人深为敬佩。
朴泰源先生1908年出生在朝鲜南半部,并在汉城度过了二十来年的坎坷创作生涯。在黑暗的制度下,他虽酷爱历史小说的创作,到处奔波收集史料,但始终无法如愿以偿。1950年在朴泰源一生中是一个难忘的年头。在朝鲜祖国解放战争中汉城首次获得解放的时候,他不顾敌人的威胁,带着部分史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新生的道路,投入北半部共和国的怀抱。不久他光荣地加入劳动党。
新的生活,劳动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极大地激发了朴泰源的创作热情。但是,1958年正当他埋头在作家同盟平壤创作室加紧整理史料,精心构思长篇小说《甲午农民战争》的时候,不幸降临到他身上,曾在南朝鲜患过传染病的后遗症复发了。他视力急速衰退,经医院检查确诊,朴泰源患的是视神经萎缩和严重网膜炎。双目失明的危险危在旦夕,而朴泰源更感到创作时间的紧迫。他妻子指着书柜里一排排史料讲述了朴泰源为赢得时间的一串往事:1958年以后,他的视力是0.01,连走路都十分艰难。为了在失明前掌握更充分的史料,我和他踏上了从清津到开城的遥远行程,走遍大小图书馆,翻阅了大量资料,访问了许多民间老人。回到平壤后,朴泰源一天也不休息,立即从事素材的整理工作。视力的恶化使他不得不拿起放大镜,每看一个字、写一个字,都要付出相当艰苦的劳动。
后来,朴泰源虽然双目失明,但他的创作生活却仍然充满生机。他托人用硬塑料皮做了一个同稿纸一样规格的框子,下面放好纸,又继续用手摸着写下去了。党组织及时了解到他的困难,让他的妻子当他的专职秘书,协助他工作。失明的人进行创作,不言而喻是十分艰难的。
一心渴望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人民的朴泰源,只有工作才能使他感到安慰和快乐。可是在他日以继夜地赶写第一卷时,又一个病魔向他袭来。1975年开始左身瘫痪,不久右身也无法活动了。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他从事创作的双手和整个身躯,唯一剩下来的只有一张能动的嘴了。朴泰源的妻子回忆当时的情景:“他静静地躺在床上,脸上看不到一点失望的愁容,口里一字一句地叨念着小说的章节。他让我坐下来记录,而我还是忍不住哭出声来。他听到抽泣声就安慰我说:别难过,疾病给我留下的时间不多了。别人过一秒,对我来说,等于过十年啊,你说是不?说完他又继续口述起来。”
朴泰源夫妇就是这样,一个讲,一个记,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进行过多少次反复修改校对,《甲午农民战争》第一、二卷终于在1977年4月15日和1980年10月10日脱稿了。
朴泰源先生身处恶境,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奋斗,以苦为乐,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朴泰源感怀万千地说:“是啊,按照一般人的规律,人到了这样的境地,难免会产生一些孤独、寂寞和失望。但我感到最欣慰的是,我的心脏始终同党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每写一页总觉得我同祖国更亲了,同人民更近了。”多么感人肺腑的情操!
《甲午农民战争》第一、二卷出版时,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授予他两枚国旗一级勋章,表彰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这位七十三岁的老作家对记者说:他将在有生之年快马加鞭,争取在1982年4月15日完成全部创作任务,向祖国的文学事业献礼。(附图片)
朴泰源躺在床上一字一句地口述小说的内容,他的妻子在旁边作记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