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祖国呵,我不能离开您!——杨士昭领到出国护照后又决心留下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9
第4版()
专栏:通讯

祖国呵,我不能离开您!
——杨士昭领到出国护照后又决心留下的故事
最近,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机关流传着一件新闻:特区畜牧局副局长杨士昭同志,在领到全家去泰国定居的出国护照和办好出境签证手续之后,却又改变了主意,决心留在祖国,扎根山区。当杨士昭同志把这一决定通知有关部门和转告同志们的时候,有的困惑不解,有的深深惋惜,更多的则是热情的称颂和赞许。
杨士昭出生在广东省的一个华侨家庭,母亲现在泰国曼谷办有一个印染厂;舅舅是泰国华侨界的知名人士;还有两个亲妹妹和众多表弟妹在泰国。三十五年前,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八岁的杨士昭,由于父亲病逝,母亲跟着舅舅去泰国谋生,他领着两岁的弟弟在艰难中长大。解放后,杨士昭上完了初中后,于1956年考上贵阳畜牧学校。两年后,被分配到六枝搞畜牧工作,阳光雨露使他朝气蓬勃地成长。但是,每当他静下来时,他心里总不平静,生我养我的母亲她在哪儿?还活在人间吗?不久,他终于喜出望外地收到了妈妈和舅舅从泰国的来信。以后,书信往返不断,母亲曾多次要他出国团聚。1975年春,母亲从泰国回国探亲,杨士昭夫妇带着子女去广州会见亲人。母亲再次恳切希望儿子回到自己身边。杨士昭的心动了。1978年,他又先后收到母亲四、五封来信,其中一封寄自香港玛丽医院,他才知道,母亲的病犯了。杨士昭同志经过反复思考,终于向上级递送了出国申请。
1980年春天,他的出国申请得到批准,并领到了出境签证。当他准备打点行装时,却夜不能眠。他几乎不能相信,自己——被伟大祖国养育了整整43年之后,竟突然就要离开她,去到异国他乡,这难道是梦吗?他想起了许多书本上说的:祖国,伟大的母亲。现在的一切行动,不就是要离开伟大母亲去做一只离群孤雁吗?他的心,有如撕裂般地痛苦。多少交织着欢乐与痛苦,幸福与辛酸的往事一幕幕出现在眼前。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眼前“四人帮”已被抛进了历史垃圾堆,祖国重又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下,党的政策在一项项落实,千家万户重又出现了往日的欢声笑语。从杨士昭1978年底提出出国申请到得到批准的一年多时间里,伟大祖国在实现四化的进程中又有了新的突变。杨士昭深深感到了自己与整个社会,与祖国的四化建设再也不能分开了。沸腾的生活使他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能离开祖国,祖国更需要自己,需要人才。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斗争,他终于决定留下来了。
杨士昭却被另一个问题困扰了:怎么向母亲说明这一切呢?就在这时,他的舅舅率领一个华侨贸易代表团从曼谷来到广州参加广交会,杨士昭立即请假去广州,向舅舅讲述了自己的心事,舅舅用完全信任的眼光听完外甥的讲述,不住地点着头说:“舅舅完全赞同你的看法。说实话,国外这碗饭并不是好吃的,你就好好为祖国的进步出力吧,你妈妈的工作我负责去做。”
1980年8月,杨士昭同志接到母亲的一封长信,信中说:“……听了你舅父的转述,母亲理解昭儿对国家的一片诚心,我再三考虑,同意你留在祖国,望全家保重……”杨士昭同志看完信,流下了无比激动的泪水。
杨士昭同志在提出申请出国到批准出国前前后后一年多时间里,时刻在想着全特区畜牧事业的发展。他带领的畜牧资源普查队,在半年时间里,跋山涉水,跑遍了全特区近三分之二的荒山野岭,掌握了第一手草原资料,为今后在山区大力发展畜牧事业提供了可靠数据。1980年,全特区开展的耕牛品改工作获得初步成果。在新的一年里,他和全体畜牧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设想,加快了山区农牧事业的前进步伐。
(载1月20日《贵州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