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7阅读
  • 0回复

发展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重读陈云同志在中共八大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1-29
第5版()
专栏:

发展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
——重读陈云同志在中共八大的发言
董辅礽
陈云同志在中共八大的发言,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作出了富有远见的回答。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经济,经营方式应该有利于满足人民的需要。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主体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主体的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主体的补充。这些基本思想,经过历史的考验,证明是非常正确的,至今仍有巨大意义。
在经过了四分之一世纪以后,重读陈云同志在中共八大的发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1956年9月),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发言中许多透彻精辟的论点至今依然切中时弊,甚至好象就是针对当前的一些问题而发的。如果我们再回顾这四分之一世纪中我国经济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我们又会不禁地感慨:要是从那时以来能按照这篇讲话的观点和主张去做,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该是多么的强大和繁荣!
这篇讲话发表的时刻正值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大量的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迅速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讲话就这些问题作出了富有远见的回答。这里,我想就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
首先,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一种有利于谁的经济?陈云同志明确地回答说:应该是“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改造成为一种于人民有利的社会主义经济。这个答案确实很简单。但是,在陈云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作出这个回答以前,我们许多人没有认真考虑过,而在这之后,又都实际上忘却了。我们废寝忘食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造,热心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却常常忘掉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有利于人民,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应该以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目的。人们曾经错误地认为,既然我们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那就应该集中得越多越好,企业合并得越大越好,计划管得越死越好……,而不问这样做对人民会造成什么不利。陈云同志则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要求出发,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把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以后,“必须使消费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工农业产量扩大,服务行业服务周到,而决不是相反。”如果不是这样,那种于人民不利的社会主义经济怎么能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呢?难道我们共产党人出生入死,废寝忘食,就是为了去建立产品匮乏、品种单调、质量低劣、服务不周那样一种于人民不利的社会主义经济么?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简明而深刻的道理,长时间里被一些同志抛到了九霄云外,以致不久前在重新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提出来讨论时,有的同志竟然火冒三丈。陈云同志在这篇讲话里明确地告诫我们:凡是“不能适应人民消费的需要”的任何作法,不论是“合理化”也好还是别的什么也好,都是错误的,“我们不应该鼓励”。我想,我们应该把这个告诫作为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判断正误的准绳。
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经济才有利于人民?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许多人所没有认真考虑过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那时,社会主义经济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不熟悉的,仅有一个苏联的样板,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就只能是那样的。那时我们还把为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继续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再加上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由于缺乏经验,造成了“只注意集中生产、集中经营,而忽视分散生产、分散经营的错误作法”,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产生了许多毛病。例如,日用消费品质量下降、品种减少,一部分农副产品产量降低,服务质量下降,商品交流堵塞,等等。这种种毛病当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注定要发生的,而是因为我们在建立这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中一时还没有寻找到一种合适的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陈云同志敏锐地发现了当时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正确主张。同时,使我们十分感兴趣的是,早在那个时候,他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提出了一个极有意义的构想或模式。概括地说,这就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主体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主体的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主体的补充。
陈云同志提出的这种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或模式,是要把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同个体经营结合起来、计划同市场结合起来、国家市场同自由市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既集中又分散,既统一又灵活,以便克服高度集中统一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有利于满足人民的需要。
陈云同志主张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应该长期保存,放手让社员经营许多家庭副业,土地较多的地方应该让社员多有一些自留地。这样就能增产各种各样的产品,适应市场的需要,增加社员的收入。这种主张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长期以来,有些同志不顾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不考虑人民的需要,总想把社员的自留地收光,把社员的家庭副业砍光,把个体经营的小商小贩和手工业者扫光,甚至总想使集体经济立即“趁穷过渡”到国营经济,以为这才象社会主义的样子。这种图虚名得实祸的事我们再不能干了。
陈云同志反对把一切产品都列入国家计划,主张把按照市场需要生产作为计划生产的补充。他提出,除个别品种列入国家计划外,日用百货、手工业品、小土产都应由工厂“按照市场情况,自定指标,进行生产”,以克服工厂“往往只顾完成产值和利润,而对于商品是否合乎市场的需要,却注意不够”的毛病。这种主张也是很正确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制度,严重忽视了市场的作用,甚至错误地认为,市场对生产的调节是同社会主义经济不相容的,从而造成了产需脱节、货不对路等等严重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使计划同市场结合起来,至今仍然是我们需要努力去解决的课题。
陈云同志还反对由当地供销合作社或国营商业独家采购农副产品而没有其他采购单位竞争的作法,主张用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特别是小土产,应该允许各地的国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和供销合作社去自由收购、自由贩运,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封锁,货畅其流,促进生产。这种主张具有现实意义。因为,长时间以来,我们总想由国营商业和当地供销社独揽一切,排斥并禁止自由市场的存在,结果是,各地互相封锁,商品交换不得发展,货不能畅其流,当地收购单位利用独家收购的特殊地位压级压价。流通渠道的这种堵塞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土特产品生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市场活跃起来了,但各地实行封锁、禁止竞争的情况仍时有出现。陈云同志的正确主张,还值得我们重温。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问题,尽管随着情况的变化,我们会有一些新的考虑,但是在陈云同志提出的上述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中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第三,社会主义经济怎样经营才有利于人民?这个问题同上面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有必要单独提出来。陈云同志在这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见解,这些见解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有利于满足人民的需要。
陈云同志指出,国营工商业应该废除统购包销的办法。除了一部分重要的轻工业产品外,无区别地继续采取统购包销的办法,就使一部分工厂不象原来自销的时候那样关心产品的质量,妨碍了一部分工业品质量的提高。对品种繁多的日用百货,应改用选购办法。商业部门没有选购或选剩的商品,可以由工厂自销或者委托商业部门代销。除某些供不应求的原料可由国家分配以外,其他原料由工厂自由选购。改变上级商业批发公司向下面派货,基层商店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要直接向工厂进货的做法。这种做法造成商业部门向工厂定货的品种规格减少,发到各地的商品的品种和数量不合当地需要,这里积压、那里脱销。为了克服这些现象,下级商店可以向全国任何批发机构自由选购,也可以向工厂直接选购。陈云同志提出这种种办法,是为了使工厂关心产品的销路而提高质量、增加品种,使商店适应顾客的需要而不减少商品的花色品种。可惜的是,陈云同志的这些主张大都没有实行或者没有一贯实行,这就使我们直到今天,在过了25年以后,不得不重新着手去实行,而在这25年当中,我们都切身体验到没有实行这些主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么不利的影响。
陈云同志还指出,工业、手工业、农业副产品和商业的很大一部分都必须分散生产,分散经营,纠正盲目的集中生产、集中经营的弊端。他认为绝大部分服务行业和许多制造行业(包括手工业)不应该合并,因为这样做会发生产品单纯化、服务质量下降的缺点。我们看到,由于没有按照陈云同志的这个主张去做,盲目合并使得城镇中的商业网点比社会主义改造前减少了80%,至今我们还在经受着盲目合并所造成的苦痛。
陈云同志还反对合作社盲目实行统一计算盈亏,主张把全社统一计算盈亏变为各合作小组或各户自负盈亏。陈云同志的这一主张也没有一贯实行,相反,从1958年开始,几次刮起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升级过渡”风,许多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升级过渡”为国营工厂,另外不少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连“全社统一计算盈亏”都没有能坚持,通过“升级过渡”,变成了各级地方政权主管部门范围的统负盈亏。自负盈亏本来是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所要求的。由于实行主管部门统负盈亏,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们象国营企业那样,也实行统收统支,吃起了“大锅饭”。于是,它们的经营管理变坏了,亏损出现了,产品质量下降了,品种减少了,走了一大段弯路。现在,我们又重新着手去恢复城镇集体所有制的固有性质,从“统负盈亏”再改回到自负盈亏。
价格政策对于促进生产,鼓励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增加都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当时价格政策中存在的问题,陈云同志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意见。例如,对一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偏低进行调整;改变不同品质的产品差价极小的状况,实行优质优价;在消费品的新品种初销时期应允许有一定程度的提价,等到成批生产而成本降低以后适当降价;等等。这些意见直到现在依然保持着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陈云同志的这篇讲话中的基本观点和主张,经过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证明是非常正确的,重新学习这篇讲话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宝贵的教益。我们深信,在经历了二十多年坎坷曲折的道路之后,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一定会在我国顺利地发展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