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人类能够养活自己——展望明天的食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02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漫谈

  人类能够养活自己
  ——展望明天的食物
  卢继传
当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时,这样惬意的一天终将会到来:在冰雪皑皑的严冬,人们照样可以不受时令影响地生产出鲜甜可口的西瓜、营养丰富的各种蔬菜。但它们不是生长在地里,而是由食品工厂生产出来的。与此同时,一些肉食品也将由大豆、植物叶子、石油废料等加工制成。人们也许会问:这样的事情真有可能实现吗?这样的食品究竟怎么样?答复完全是肯定的:你不必担心,人造食物的营养价值、味道与天然食物相近或完全一样,而且经济实惠,有益健康。
近年来,粮食问题确实使许多国家陷于苦恼,饥饿成为当前世界最具威胁性的问题之一。据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将由现在的45亿增加至60亿;100年内,世界人口预计将达120亿。按照传统的食物生产方式,人类势将陷于粮食的严重危机。因此,在致力控制人口、努力生产更多食物的同时,必须向人工合成食物的新领域进行大胆探索和突破。六十年代以来,人们成功地合成了蛋白质和核酸。于是,科学家们设想:既然可以在实验室合成蛋白质,也一定能够从无机物和有机物中获得蛋白质,以配制出各种食物,从而使食物的生产工厂化。
这不是幻想。早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英、美等国先后建立了蛋白质工厂,从事研究,并且获得了初步的可喜成就。英国石油公司采用石油废物——瓦斯油和烷烃作原料,合成了蛋白质,1974年产量已达十万吨。美国已有八家公司建立了石油蛋白质工厂。日本、苏联也以矿物作原料生产蛋白质。上述以矿物合成的蛋白质叫单细胞蛋白。已经知道,农牧业副产品的下脚料、天然气、煤炭、废气和炼油的副产品和废物——瓦斯油、甲醇、乙醇等都可用作生产单细胞的原料。科学家还致力于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变成碳水化合物,以实现人造粮食。这种被称为“绿色工厂”的工厂,不久也将逐渐在世界上出现。
人们知道,蛋白质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单细胞蛋白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50%至70%,经过精制后,可供人们食用。美国阿莫科公司用乙醇生产的酵母蛋白,掺入天然食物,制成面包和面条,味美可口,如同真的一样。
单细胞生物繁殖极快。比如酵母,仅在三至五小时内即可繁殖一代,重量增加一倍,比之人类传统的从畜禽类中获取蛋白质要快得无法比拟。可以说,这一成就简直已使人类掌握了打开食之不尽的食物宝库的金钥匙。据报道,去年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建成的一座六万吨甲醇蛋白工厂,其产品所含蛋白质量相当于一万亩地所产大豆的蛋白质含量。
饶有兴味的是,有些国家从大豆中提取的蛋白质,已被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食品,价廉物美,博得“植物肉”的美称。1975年美国人造肉食品产量约五万吨,1980年增加到45万吨;人造奶已列入小学生的早餐食谱。加拿大、日本等国也在积极发展人造肉类,预计到1990年即可达到天然肉消费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去年,我国旅大市也首次用大豆制成人造肉,味美价廉。
获取蛋白质的途径是宽广的。例如,从植物的叶子也能提取蛋白质。全世界有35万多种植物,如今被人类用于食物的仅3,000种。不难想象,植物界也将会为人工合成食物提供广阔的天地。
人造粮食和食物的来源不仅前途无量,而且具有特殊的优越性。首先,人们可以按照科学饮食标准配制符合人类健康需要的食物,既含有丰富的养料,又不象动物肉类含有过多的脂肪和胆固醇。同时人造食物不需土地种植,可直接从工厂中培育出“蔬菜”、“瓜果”和其他食物,也不受地区、气候的限制,不怕水、旱、虫、雹等自然灾害,一年四季都能按需生产,而且不受环境污染。
未来的日子,人们将向植物、微生物、工业废物以及向水和空气要“粮食”。这一重大的课题已日见端倪,光辉的前景终将在地平线上出现。当然,还要有个艰巨的过程,但是这项探索正在激励科学家们朝着这一目标前进。结论自应是:人类能够养活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