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这两年……——商洛山区农民生活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03
第2版()
专栏:陕西通讯

  这两年……
  ——商洛山区农民生活的变化
从西安乘公共汽车经过蓝田县,翻越二千多米的秦岭,来到商洛地区机关所在地的商县。
一路上,雪花纷纷。透过车窗玻璃,只见沿山路两旁的村庄,一座座新起的房舍宽敞明亮,门口站立的老人、娃娃穿得暖烘烘的,张张笑脸。车厢里工人、干部和农民在亲热地聊天。
“你到哪?”
“到商洛看看。”
“大山区有啥看头?”
“看看农民生活怎么样。”
“这两年大翻身,锅里饭稠了,钱包里票票多了,你看身上穿的衣套衣,哈哈,不知比前几年强多少。”一位与我同座、家离商县县城十多里的农民这样说。
“这两年自留地有了,集体庄稼长了,饭吃饱了,多亏政策好呀!”一位坐在我身后、家离县城八十多里的深山区农民插过话来说。
“这两年农村形势好转,我们家乡也在变!”一位坐在我旁边的西北大学的学生也高兴地说。
下车来到地委机关,宣传部一位同志和我边走边说:“这两年干部下乡不发愁了。前几年下乡有两大愁,一愁队长撂挑子,二愁社员吃不饱!”
这两年,这两年,商洛地委负责人董孝先同志谈起全区变化时,也是满口不离这两年:
“商洛是个穷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过去多少年受极左思想影响,自留地不让种,林牧不让发展,集市不让开放,搞生产不从山区实际出发,单纯抓粮食,确实闹得很穷。从三中全会以来这两年,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生产的方针摆顺了,各种生产责任制逐步落实,农村的变化比较明显。这两年生产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农民高兴了,干部群众关系改善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提高了。整个农村正在向生产大发展的方向走。
“这两年,全区粮食产量1979年总产比1978年增加12%,1980年,下边报上来的估产比1979年差些,但社员的超产粮等没计算在内。这两年集体储备粮增加,社员口粮增加。1979年全区集体储备粮比1978年增加28%,社员从集体分配的口粮人均达449斤,比上年增加56斤。这两年,生产队总收入增加,公共积累增加,生产费用下降,社员分配收入增加,社员存款也增加……”
在商县人代会上,记者约七、八位农村干部开了一次座谈会。白杨应公社李家原大队六十多岁的党支部副书记李春治同志介绍说:“我老俩口,去年夏季分麦子560斤,秋季分粮2,080斤,加在一起共2,640斤,有一年余粮。象我这样的余粮户,全队118户中有四十来户,余半年粮的有三十来户。”大荆区砚台公社普它大队党支部书记罗振有同志说:“前几年缺粮吃,社员把家里的大柜子低价卖掉,买高价粮吃。这两年粮多了,社员争着买柜子存放粮食。我家一年就买回三个大柜子,全队社员买柜子一百多个。四个生产队中有三个队修了13间大仓库,还不够用!”
到商县城关镇、沙河子等几个农村集市上转转,看到的形势更可喜。这里不仅肉多,蛋多,饭摊多,而且社员出售玉米、小米和豆子的也多。更吸引人的是那一篮篮鲜嫩的豆芽、一坨坨结实的豆腐、一包包银丝般的粉条摆满市场。城关镇工商管理所负责同志提供的情况是:前几年豆腐、豆芽在商县市场上看不到。这两年豆腐、豆芽上市卖不完。豆芽每斤由五角降到一角六七,豆腐每斤由三角降到一角八九。玉米每斤由三角二下降到一角四五。他们还做过统计,每天上市卖豆芽的有六十多户,卖豆腐的八十多户,销售三千多斤豆芽、四千多斤豆腐。
有天晚上,我和几位同志在招待所围着炭盆闲谈,一位小伙子推门进来,他是商县公安局的干部,老家是丹凤县商镇大队第六队。坐下片刻,他兴致勃勃地谈起家乡的变化:“前几年我们那里口粮不够吃,这两年吃不了,村子里盖新房成风,买自行车成风,买缝纫机成风,买手表成风。”起初,我半信半疑。几天后,到那个队一听一看,果然如此。这个生产队在丹江边上,民主选举了一个好队长,又发展葡萄、核桃,办了砖瓦厂、面粉加工厂,社员人均分配收入1976年只有40元,1977年增到70元,1978年80元, 1979年101元,1980年132元。全队41户,户户有余粮,36户有存款,17户盖新房51间。1980年底,有缝纫机的9户,有自行车的11户(有26户买不到),有收音机的8户,有手表的16户。
“这两年农村的变化反映在各个方面,你们下来细细观察吧!”这是我们沿着长平公路驱车继续南下过武关来到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商南县听到的。这个县条件最好要数富水,人称“金富水”,这里气候温和,土地平坦,雨量充足,一大块盆地好象“白菜心”。据历史记载,农民领袖李自成当年息马深山,由陕入豫,就经过这里。十年浩劫,金字变成了穷字。当三中全会提出要给农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时,人们开始不理解,说什么:“前几年天天大会战,战来战去还没粮吃,没钱花。如果休养生息,那不更穷吗?”可是,两年过去了,批极左,刹住平调风,分配不吃“大锅饭”,干活不凑“大呼隆”,金富水开始富起来了。前几年社员住房“矮、小、黑”,这两年盖房“高、大、亮”,玻璃窗户,石灰粉白墙。过去这里农村卫生习惯不好,这两年妇女剪短发的多了,讲穿戴的人多了,刷牙的人也多了。公社妇女干部姜玉兰笑着说:“妇女们不愁吃不愁穿,爱打扮是必然的,我们还准备派一个人到县城学习理新式发呢!”
商南县永清区供销社王主任告诉我们:“这两年农村经济活了,农民购买东西多了。1979年全区零售总额189万元,1980年261万元。过去,门市部进了十几元钱的衣裳十件,半年卖不出去,现在一次进100件不够卖。双人床单过去又减布票又削价卖不了,现在二、三百条卖完脱销。过去尼龙袜积压一两千双,现在畅销了。150元一辆的红旗牌自行车,1979年上半年市场可以满足供应。1979年下半年转为分配供应,1980年卖出100辆,可需要量在500辆哪!缎被面过去全区一年销一百来条,去年销售300条。收音机过去不敢经营,进一个卖不出去,全区去年却卖出四百来个。”
在商洛山区还发现农民买长镢头的多了。一位整整干了四十年的老铁匠王官顺说:“这两年我打的镢头长多了。”记者问:“为啥?”他答:“中央文件一下来,责任制到人,挖地不使劲不行呀。”他还告诉记者:“土改后,互助组那阵子,一把镢头有十斤重,后来,镢头慢慢降到五斤重,如今镢头又长到九斤重,每斤七角钱,人们争着买。”在老铁匠红炉对面是供销社的生产资料门市部,那里的短镢头卖不出去了,库存积压五、六百把。大棉河公社老社员卢振起买回王铁匠一把长镢头,逢人便说:“这才象当年大生产的样哩!”
短短两年,商洛山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尽管现在全区人均产粮和人均分配收入还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有些地方社员的口粮还不算宽裕,花钱也还比较困难,但和过去十多年比,是大大前进了。
商洛山区农民的温饱确实来之不易!当记者乘车离开这里的时候,农民们一句句发自肺腑之言在耳边回响:“这两年党的政策给农民送来金元宝”,“农村政策一定要稳定”,“干部要鼓劲”,“不能再折腾!”农民们朴朴实实的话,提醒我们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一定要珍惜和发展当前的喜人形势啊!
本报记者 段存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