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苏州地区人工育珠蓬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03
第2版()
专栏:

  苏州地区人工育珠蓬勃发展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地区,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近年来珍珠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扩大了新的生产途径。
我国是人工育珠最早的国家,可惜,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雕虫小技而失传了。如何使我国已经失传的淡水育珠技术重放异彩?十几年前,在苏州地区水产研究所工作的技术员龚惠卿等同志,得到湛江水产专科学校教授熊大仁的指点,花了几年时间,终于摸索出淡水育珠的一套技术。1967年首次育出了二两半珍珠。七十年代,地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在育珠方面,围绕“圆、光、大、色”这个目标,又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推动了全区珍珠质量的提高。
苏州地区发展淡水珍珠生产,资源丰富,条件很好。全区外荡内河水面,可以养殖珍珠的超过一百万亩。加上太湖湖湾多,水质好,回旋的余地就更大了。到1979年,苏州珍珠产量有了很大增长。发展这样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队伍稳定。吴县跨塘公社前庄大队、太仓县归庄公社十二大队、鹿河公社红星大队等几个单位,都由于养珠队伍稳定,历年育的一级至三级的优质珠,占到35—40%,其余基本上是四级珠,即工艺珠,等外珠比例极小。
苏州地区发展育珠生产,对国家、集体、社员都有好处。吴县黄埭公社1979年珍珠收入250万元,净收入160万元,平均每人可以摊到四十多元。这个公社的汤浜大队,有400亩水面,利用其中200亩水面养蚌育珠,1979年净收入32万元,超过农业净收入一倍。就是说,光珍珠收入一项,平均每人摊到200元。
汤浜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冬根说:他们大队的水面资源与技术优势如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珍珠生产的净收入每人还可以增加100元,达到300元水平。李志成 刘祖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