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当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联结城乡的纽带和桥梁 洛社镇成为改变农村面貌的基地 现有工商企业七十六个,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发展,群众上学治病都十分方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03
第4版()
专栏:

  当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联结城乡的纽带和桥梁
  洛社镇成为改变农村面貌的基地
  现有工商企业七十六个,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发展,群众上学治病都十分方便
本报讯 通讯员温立东、钱能训报道:沪宁铁路线上的江苏省无锡县洛社镇,已成为当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改变农村面貌的前进基地。
洛社镇地处无锡、常州两个城市之间,沪宁铁路和京杭大运河并行通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解放前这里有面粉、榨油、缫丝、碾米等四爿小厂,居民一千多人,职工三百多人。解放后,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逐年进行建设,现已有工商企业76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1个,集体所有制企业45个。县属工厂有柴油机厂、化肥厂、造纸厂等五个,镇办工厂有生产激光元件、锅炉和喷漆等工厂八个,洛社公社办的厂有制造农机、报警设备、电扇等厂15个。全镇人口增加到17,867人,职工7,140人,工商业总产值1979年达7,240万元。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个镇主要是利用镇、社的资金发展起来的。镇、社和大队办的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一亿二千多万元,流动资金一亿四千多万元。这些工厂兴办以来,向国家上缴税款已达三亿三千多万元。
无锡县人多地少,平均每人只有八分多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不断出现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如果都涌进上海、无锡等大中城市,必将造成城市人口膨胀,引起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弊病。洛社镇的发展,为这些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现在不仅镇上往届中学毕业的待业青年全部有工作,而且安排了大量农村社员就业。全镇有五千一百多名亦工亦农人员,吃粮在社队,不需要国家增加粮食供应。他们大部分家住附近农村,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不需在城镇举办公共交通和大量兴建职工家属宿舍及其他生活设施。镇和农村紧相连,周围绿化面积大,减轻了环境污染。据有关部门1980年5月测定,无锡市近郊河埒口每年有六千多吨漂尘,而洛社镇仅一千六百多吨。
这个镇的工业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公社所需的脱粒机、电动机、喷雾器、水泥船等中型农机具,以及铁、木制的小农具,基本上已做到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就地维修。从1971年到1979年,仅公社办的工厂为农业提供资金二百二十多万元。另外,每年镇、社办厂的利润,还通过亦工亦农人员工资转队的形式纳入集体分配。1979年洛社镇所属大队社员净收入平均每人达171元,洛社公社达144元,其中社队工业收入就占60%以上。
这个镇还充分发挥了联结城乡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这里火车、轮船全年货运量达25万吨。每逢赶集,四乡八路有上万人来镇上交换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方便了群众。
这个镇现有中等师范和中学各一所,学生一千七百多人,小学两所,学生848人,医院一所,病床100张,影剧院一所。过去周围群众看戏看电影要乘车到无锡市,现在在镇上可以及时看到新影片,市锡剧团也到镇上演出。这里的医院能做腹部和胸腔手术,周围11个公社的群众都可到镇上看病。
洛社镇目前还存在工厂与居民住宅混杂,公共设施不足等问题。最近,县基建局已配合洛社镇编制了近期和远期规划,确定了市镇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并正在逐步实施。群众要求上级领导部门迅速制订出鼓励发展小城镇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增加地方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援,保证及时供应建设所需的物资,妥善解决管理体制上镇和公社并列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