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深入观察 洞烛幽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04
第5版()
专栏:文艺随笔

  深入观察 洞烛幽微
  陈传才
有的作家这么说:“只要写自己熟悉的,作品就能真切、深刻。”这话不错。但细加思索,又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同是写自己熟悉的,有的达到了真切、深刻的程度,有的却未必能达到。因为作家在动笔之前,不仅要谙熟所写的事物,而且必须对所谙熟的事物静观默想,洞烛幽微。如果作家缺乏细致的观察和深沉的思索,即便是写自己熟悉的,也不见得有独特、深刻的发现与创造。
例如在过去的画家中,画兰竹的何止千百,然而郑板桥的成就却最高。奥秘在哪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画家不惜在观察和思考上呕心沥血。为了揣摩竹子的特点,体察竹子的各种形态,绘出竹子的不同神韵气势,他养成一种竹癖,并在不同的季节和时辰,对它们进行细察:夏天,他放一竹床于竹林之中,卧着看新竹的生长;深秋,他用竹子作窗棂,观看纸窗外一片竹影凌乱的天然图画。正是通过多方面的透彻的观察和思索,他描绘的兰竹千姿百态,达到了神工独运,意境深远的境界。如同他所写的诗云:“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郑板桥的艺术实践说明,画家胸中的“十万竿”,是靠旷日持久的观察和思考得来的;如果胸中不曾有“十万竿”的深切感受,又哪能描绘出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兰竹呢?
这个问题,对以写人和人的性格、命运为中心的作家来说,尤其重要。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既带阶级性,又存在某种共同人性;人的个性、情感、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复杂,人与人的关系也会随着生活的变动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作家对人和人生真谛的观察和探求,必须在深入上下功夫。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每一个都是一副“社会相”,真实、活脱、蕴藉,正是得力于他对旧时代形形色色人物及其相互关系的透辟洞察,因而他能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从扑朔迷离的人生命运中,深邃地画出各具时代特征的不同人的灵魂。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家的社会经验越丰富,他的见解就越高,他的精神的视野就越广,他就越能清楚地看见世界上什么跟什么相毗连,以及这些彼此接近和毗连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因而,也就越能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
这个问题,对今天处于伟大变革时期的作家来说,其意义更加重大。我们的国家,正发生着除旧布新的急遽变化。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不断涌现,人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精神风貌,出现了许多与过去不同的特点,整个社会生活节奏,也比过去大大加快了。面对生活急遽变化的新时期,作家不能满足于已经熟悉的事物,必须进一步了解那些还不熟悉的事物。即使过去熟悉的事物,也仍需要深入观察、继续探求,才能突破原来的认识水准,力求有更深刻的发现和创新。为此,作家要以挚爱人民和执着追求真理的饱满激情,关注生活中的重大变革,不断探测人们心灵正在产生的复杂变化,经过艺术的筛选和冶炼,创造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艺术珍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