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春节期间“祈丰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1-02-05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春节期间“祈丰年”
  丹瑾
在欢乐的爆竹声中,每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来到了。它合上庚申年的末页,拉开辛酉年的帷幕,让我们怀着美好的感情展望即将出现的万紫千红的春天和繁忙的春耕景象。
几千年来,我国各地欢度春节尽管有许多特色,但有一个共同内容,就是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以祈丰年”。
这种风俗起于周朝。周公姬旦辅佐成王的时候,制定了
“籍田大典”,要求“天子”在元日那天(即正月初一),亲自扛着耕地的犁头,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他的田里划三道印子,以示种田的诚意,“祈谷于上帝”。后来的汉、唐、宋各朝的一些“天子”,沿用了这种仪式,一到年初一的早晨,就兴师动众地到京城郊区“祀昊天上帝”“以祈谷”。
民众“祈丰年”与“天子”们不同。他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获得丰收,不象“天子”们那样只是苦苦哀求上帝,而是在家里纪念“先穑及祖祢”。先穑是传说中最早教会百姓种庄稼的人,祖祢是勤劳勇敢的祖先。纪念他们,自然含有用自己的劳动争得丰收的意思。正因为如此,民众“祈丰年”的具体活动也有特点。据《齐民要术》上说,有些地方的农民,正月初一早晨鸡叫的时候,点燃火把去照桑树、枣树和其它果木树,为的是叫它们不生虫。然后用镰刀斧头敲打树身,希望它们多多结果。农民贴对联、放爆竹,主要用意也是希望新年丰收,好使自己的日子过得顺当一些。他们生活艰难,买不起许多纸张、爆竹,但束紧腰带也要买回来一点,请人写上“五谷丰登”的字样,贴在盛粮食的器物上,然后燃爆竹数枚,以“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
民间“祈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某些少数民族的活动,有着更多的古风痕迹。在山区居住的壮族群众,每逢正月初一,妇女们穿着新衣新鞋,愉快地到河边挑水。返回的时候,她们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一边走,一边模仿它们的叫声,高高兴兴地走进自家大门,以此寄希望于“六畜兴旺”。瑶族群众正月初二要“放牛出栏”,还要扮演耕作,表示迎接春耕。春节期间想着春耕,春节之后大闹春耕。“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把春耕搞好了,夺取全年的丰收就有了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